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中山人物

郑景康

[公元1904年-1978年]

郑景康为[公元1904年-1978年]

  郑景康(1904—1978)
  字润鑫,三乡雍陌村人,维新思想家郑观应第四子,生母为何氏。国内知名摄影师。民国9年(1920)在上海南洋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由父亲送到上海青年会商业专科学校入读。父亲去世次年(1923),便离开此校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摄影。1929年到上海柯达公司服务处工作,从此成为专业摄影工作者。1930年春,为能独立从事摄影艺术,变卖父亲留下的遗产离开上海到香港开设景康摄影室,专门从事人像摄影。1932年回内地,4年走遍广东、上海、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1934年11月,在北平举办首次个人摄影展,1935年又发起举办北平联合影展,共有18位北平摄影家参加,其个人作品100多幅,约占总数之半,当中的《残废者之挣扎》、《臂助》、《乐天》等作品,被摄影界称赞为“对于取光、布局极度有心得,尤以取材之佳极为可贵,可称绝作、非凡品”。被誉为“名闻南国的摄影家”。
  1938年从香港到武汉,参加抗日救亡运动,任国民政府国际宣传处摄影室主任,深入现场,冒险拍摄一批揭露日军侵华罪行和反映抗日救亡活动、黄河决堤的照片、有《国破家亡流离失所》、《妈妈》、《待赈》、《纤夫》等,成为揭露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痛苦与灾难的有力的历史见证。
  1939年,在重庆与共产党取得联系,1940年12月,由周恩来和叶剑英介绍,奔赴延安,至1945年11月间,在八路军总政宣传部和联政宣传部任记者、摄影师。194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摄影工作,为开创中共的新闻摄影事业作出重要贡献。1942年5月,作为摄影界的代表参加延安 ,受到毛泽东主席接见。在延安举办个人影展。毛泽东、任弼时、贺龙等领导亲临观赏并对其摄影艺术给予很高评价。当时的总政宣传部长萧向荣为影展题名为《抗日初期的一角》。1944年毛泽东在延安 上发表讲话时,其拍摄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神采奕奕的第一张标准像。1945年拍摄毛泽东从延安机场乘机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在登上飞机时挥手告别的镜头《挥手之间》。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国家领导人拍摄许多照片,这些照片和反映解放区军队革命斗争、大生产运动《陕北与江南》、《南泥湾之秋》、《开荒》等照片,都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献。
  民国35年(1946)跟随-赴解放战争前线,在《晋察冀画报社》、《山东画报》、《东北画报》多家画报社担任领导和摄影采访、培训人才等工作。1948年10月19日拍摄的《郑洞国到哈尔滨车站》,成为一幅举国闻名的作品,郑洞国是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兼第一兵团司令官,率军投诚。蒋介石为稳定军心,捏造郑洞国“杀身成仁”的谎言,此照片公之于众,揭穿了蒋介石谎言。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举行开国大典,其在延安拍摄的第一张毛泽东主席标准相成为天安门悬挂第一幅毛主席画像的蓝本。后历任新闻摄影局研究室主任、新华社特派记者、研究员、中国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创作辅导部主任等,潜心摄影理论研究。1957年在北京举办个人摄影展览,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国举办的首次个人影展。1962年,与梁思成联合举办《内蒙古纪游摄影展览》。1964年,又一次为毛泽东主席拍摄悬挂于天安门城楼的标准照。其创作题材丰富多样,尤以拍摄人物见长,其拍摄《齐白石》、《华罗庚》、《吴运铎》、《草原上的老人》、《观众》、《女孩》等作品成为深受人民喜爱的优秀作品。又是知名摄影教育家,早在延安时期就编写摄影讲义,担任摄影研究小组的指导和培训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华北、东北等地多次举办摄影训练班。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仅为新华社培训一批摄影记者,还到各地举办摄影训练班,为发展摄影事业培养大批摄影人才,在海外享有声望。“文革”期间,受到严重破孩,瘫痪卧床数年之久,1978年8月23日在北京去世,追悼会由国务院副总理王震主持。
  


  雍陌村   雍陌村民委员会(YōngmòCūnmínWěiyuánhuì)在三乡镇政府东北3.8公里处。辖2个自然村,驻地雍陌村,故名。1949年前后属东桂乡;1953年析出,称雍陌乡。1958年分为雍一~三3个大队;1963年合并,称雍陌大队。1983年复称乡。1986年12月改称今名,耕地4694亩;主产稻谷,次为花生和蔬菜。有针织厂等。还有小学和卫生站。镇办博爱中…… 详细++
同年(公元190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7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