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市> 番禺人物

张竹君

[公元1876年-1964年,清末民初女权先驱者,著名女医师]

张竹君为[公元1876年-1964年,清末民初女权先驱者,著名女医师]

  张竹君(1876-1964),女,广东番禺沙湾螺阳乡岐山村(今龙岐村岐山自然村)大巷人,居于穗城西关。清末民初女权先驱者,著名女医师。
  光绪二年(1876)生,出身显宦豪富之家。其父张世蒸,为三品京官,擅书法、词画,精算数,著有《弧三角法》、《测量备要》等书。
  张竹君七八岁时患“脑气筋病”,半身麻木,当时的名中医均对之束手无策。家人将其送进博济医院(即今广州孙逸仙纪念医院前身)调治,经较长时间治疗竟然痊愈,遂学习西医。
  光绪二十三年(1897),入博济医学堂(后名南华医学堂),后转教会夏葛女医学堂(即夏葛医院前身)。她好学、聪颖、易接受新事物,更善于接触西医学术上的传播,3年寒窗苦读,学业大进,所修内、外两科均有心得,二十六年(1900)以优等成绩毕业。
  光绪二十七年(1901),在其父和好友徐佩萱(即徐宗汉,后为黄兴夫人)的资助下,先后在荔枝湾畔和漱珠桥旁开办褆福、南福两医院,任院长,首开国内女界创办医院之先河。
  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新加坡考察,适遇当地鼠疫流行,即受聘为当地“中国医院”的院长助理,疫病得到控制后,遂辞职继往英国考察。
  光绪三十年(1904),日俄战争爆发,张竹君组织救护队北上,甫至辽东,战事已停,乃折经上海。是年,以广东医界代表身份参加上海万国赤十字会,从此寓居上海,并挂牌设立诊所,成为上海第一位执业的女西医。
  光绪三十一年(1905),与李平书创立上海育贤女学(女子中西医学堂),任校长,兼授西医课,李平书教中医。
  光绪三十四年(1908),与李平书创办上海医院(今多稼路上海第二人民医院),张竹君任监院(院长)。采用中西医两法治疗病人,领沪上以中西医办院之先。
  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张竹君发起成立中国赤十字会,任会长。组织、率领120名救护队员前往武昌,并掩护革命党人黄兴、宋教仁随队同往。战争结束,起义军授张竹君“巾帼伟人”匾额,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授予立国纪念勋章、赤金红-功勋章及中华民国忠裔纪念章,以表其功。
  1912年8月,与余伯陶等发起成立中华医药联合会。
  1913年,上海白喉流行,张竹君四处募款开设时疫医院,疗疫济危。
  1919年,山东饥荒,张竹君奔赴灾区组织开展赈济。
  1932年,上海“一二八”战役和“八一三”淞沪战争中,张竹君虽年事已高,仍积极救护受伤军民,直至十九路军等撤离淞沪。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张竹君除任教于人和高级助产学校或偶为人治病外,即息影家园,以度晚年。张竹君终身未婚,先后收养有20多个孤儿孤女,视如己出,尽心竭力栽培、扶育成才。
  1964年逝世,享年88岁。
  龙岐村   龙岐村委会位于番禺区沙湾镇中心城区的北面,市桥河道的南面,毗邻市桥中心城区,市良路、西环路、龙福路几条主要干道习惯贯穿其中,交通位置优越。辖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下设23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314人,是沙湾镇人口最多的一条行政村。 近年来,龙岐村委会利用自身的特点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并在今年,借助“三旧改造”的契机,将龙岐村9万平方米工业区旧厂房改…… 详细++
  
同年(公元187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