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北京> 房山区人物

张玉琦

[公元1923年-1990年]

张玉琦为[公元1923年-1990年]

  张玉琦(1923~1990)
  张玉琦,1923年9月出生于北平市(今北京)房山县。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冈村宁次,集中十三万以上兵力,分十三路围攻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以报复八路军的“百团大战,房山县当时在“扫荡”之列。18岁的张玉琦此时任房山县金鸡台、青山涧、西岳台三村民兵联防总指挥,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以游击战骚扰敌军,破坏敌人的公路交通和通讯设备;同时大力动员群众支援前线,坚持持久的抗日斗争。张玉琦担任过金鸡台村抗日先锋队队长、民兵中队长、青年救国会主任、副村长等职务,积极参加革命斗争。1945年8月,张玉琦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宛平县第六区任武装部副大队长、大队长,后转到长辛店做支前工作,任土改队工作组长。1949年随大军南下,1950年7月任广州市沥滘区民政科长。1951年广东土地改革工作展开,奉调清远县,任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委第二书记,1955年起任花县县委书记,1959-1960年任佛山地委委员、组织部副部长;“文革”前任广州市农业局长,1972年起任中共广州市郊区区委副书记、书记、革委会副主任、主任。
  “文革”后期,张玉琦调到广州市郊区工作,他大抓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水利工程。20世纪70年代初在论证兴建和龙水库时,因水库区有千多亩田被淹,群众不同意兴建。张玉琦认为应建筑水库才能彻底解决水淹田问题,并制定补偿政策,库区群众由区财政补助,欠缺的粮食由区补足,为期3年,终于使反对意见平息下来。经过一年零十个月的兴筑,建成集雨面积24.83平方公里、库容1652万立方米的水库。1991年大旱,和龙水库发挥了很大作用,使太和、龙归、新市和三元里近10万亩农田受益。人和拦河坝也是在张玉琦任期中建成。集雨面积达2100平方米,使人和、龙归两地6000亩农田受益。70年代初,广州市近郊蔬菜产区排涝问题突出,制约了蔬菜的种植生产。张玉琦重视调查研究,征求专业人员意见,综合治理郊区的防洪排涝排灌系统,筹建大马力的电动排涝站,并大力支持138宗农田基本建设,促进了郊区蔬菜、水稻生产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石龙公社因兴建三个塘尾围而改变了花县新街河的流向。为此,花县上告广州市。中共广州市委书记林若到现场视察处理,决定三个塘尾围要后移50米。张玉琦动员全郊区基干民兵拆掉堤围,后移50米重建。这件事体现了张玉琦顾全大局的领导作风。
  1978年2月上调广州市农业委员会任副书记、书记、副主任、主任,1984年末任市八届人大常委会农村委员会主任至1989年离休,1990年7月病故。 经历历史事件:

百团大战 (公元1940年--公元1941年)

同年(公元192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