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市> 花都人物

张其光

[公元1912年-1984年]

张其光为[公元1912年-1984年]

  张其光(1912~1984),原名钻悠,后改名其光,化名道如,曾用笔名迦奴、于君、颜孙、闲人。炭步镇鸭湖村人。其父远程,在梧州经商。张其光出生于梧州。家业破产,随父迁回广州,只读了半年中学就失学了。民国15年(1926)在广州市宣传员养成所学习了几个月。民国16年,经该所所长陈其瑗介绍进入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夜班旁听。大革命失败后,张其光又到梧州谋生,先后在私立进化学校、劳工儿童学艺院任教。
  民国19年(1930),张其光在梧州《民国日报》任,仅三个月,以曲解-的罪名被撤职。民国20~24年,在梧州远东图片社广西分社、《梧州日报》等任。张其光曾利用《梧州日报》副刊,设《宵征文艺周刊》、《文学专刊》、《中学生文艺》等专栏,提倡“普罗文学”(无产阶级文学),后来设《社会科学周刊》。他在周刊发表了介绍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学习札记,从文艺方面的活动扩展到社会科学理论的学习和传播,联系实际,宣传开展抗日救国运动。他团结了不少进步青年,并和中共地下党取得联系。后来遭到《梧州日报》总的排挤,-离职。
  民国25年(1936),张其光回广州,与中共党员李守纯联系。李鼓励他到国民党军队——五师任政治工作。张其光随军到达潮汕,在潮安组织“潮安救国话剧社”,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在汕头,他一方面协同中共组织的“青年抗敌同志会”开展抗日救亡工作;一方面同国民党汕头市党部“CC”特务和军统特务等作坚决斗争,在工作中灵活地掩护同志。民国28年春,张其光离开队伍,化名张道如,到广东新兴县战时动员委员会任秘书,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同年6月,张其光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这期间,曾两次被县长及专员驱逐,限令他出境。到8月,党同意他到贵阳去隐蔽一个时期。
  民国29-34年(1940~1945),张其光在广西各地任中学教师。他一面教书,一面宣传抗日。这期间,张其光两次被捕入狱。民国32年9月,第一次入狱。在狱中,他与难友一起为反对-开展-斗争。民国33年,他在被押解衡阳集中营途中,乘日军侵犯衡阳铁路一带而集体逃脱。民国34年,日军投降前夕,张其光路过广东灵山县城,又遭灵山县长(他的表兄)派警拘捕,至民国35年全国释放政治犯时才得释放。
  民国36年(1947)10月,张其光出狱后赴香港,在中共领导的《华商报》任,发表了几十篇反对国民党 派的文章,署名颜孙;又将在狱中写成的短篇小说《无声的英雄》在香港学生书店刊行,署名于君。
  1949年10月,张其光回广州,先后任《南方日报》主任、广州市军管会新闻出版处秘书主任、广东国民大学新闻系主任兼教授、广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处秘书主任和秘书厅研究科科长。1954年7月以后,先后任广州市第四中学校长、市教育局副局长。1963年,调到广州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现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组织领导《孙中山年谱》等项目的研究和编写。他就中国近代史的人物和重要事件写了不少杂文和论文,已汇编成册出版的有《史论存稿》。
  1982年11月,张其光患急性白血病住医院,仍坚持学习马克思、列宁著作,钻研历史专业,写下笔记,准备撰写论文。后因病情恶化,于1984年1月与世长辞,终年72岁。


  鸭湖村   鸭湖村委会位于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的北部,东邻民主村,西接鸭一村,南隔巴江河与炭步镇城区相望,面积约6.4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681人,属于近郊村委会。鸭湖村委会距离新华城区12公里,离炭步城区1公里,花都大道从村旁经过,地缘优势较好。农业以种植水稻、蔬菜、花卉、以及鱼塘养殖为主,工业有生铁铸造、五金加工、玻璃制造等,饮食业有东宝酒家、家乡渔…… 详细++
同年(公元191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