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统照
[公元1897年-1957年,中国新文动的奠基者之一]
王统照为[公元1897年-1957年,中国新文动的奠基者之一]

王统照幼年入私塾,接收启蒙教育。1916年,为纪念推翻袁世凯帝制,编导话剧《云南起义》,自饰蔡锷。1918年考入北京中国大学英国文学系。翌年,参加五四运动,随学校-队伍参加了天安门广场的-和“火烧赵家楼”的活动。五四运动前后,他先后、主编过《中国大学学报》、《曙光》、《晨光》、《晨报•文学旬刊》、《自由周刊》等,为新文化、新文学不断提供新的阵地。1921年1月,与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人在北京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为12名发起人之一。这期间,他的创作成果散见于报章杂志中的数量很多,被成册的有长篇小说《一叶》、《黄昏》,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诗集《童心》等。1924年8月就任中国大学教授兼出版部主任。
1927年王统照迁居青岛,曾在铁路中学、市立中学等校授课,从事新文学的启蒙工作。自从王统照定居青岛,他所居住的观海路49号便成为当地文艺青年的圣地,同时也是青岛现代文艺的发祥地。1929年9月,与青岛的文学青年一起创办了《青潮月刊》。这是青岛第一份新文学刊物。在青岛期间完成其代表作《山雨》、《黄昏》等长篇小说。《山雨》生动真实地再现了军阀混乱、兵匪灾荒下的北方农村。这部小说的出版,引起了当时文学界的重视,批评家把它与茅盾的《子夜》相提并论,并称1933年为“山雨子夜年”,同时也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查禁。1934年,王统照自费赴欧洲考察,并在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文学。在欧洲游历期间写下的游记、散文,后来辑入《欧游散记》与《游痕》两书。1935年春回国后任《文学月刊》主编。1937年迁居上海,先后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和暨南大学教授、开明书店。这期间他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参与营救沈钧儒、史良等因呼吁爱国抗日而身陷囹圄的“抗日救国会”七君子,继又在《文学》八卷一号《编后记》中热情呼吁各派诗人以有力的作品引动慷慨激越的情绪,表现疾苦,振作精神。卢沟桥事变后,王统照撰文讲演,呼号奋发,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热情。1945年他重回青岛,为《民言报》主编文艺副刊《潮音》,成为青岛与全国文艺界声息相通的桥梁。1946年夏,受聘为国立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1947年,青岛爆发大规模的以“反饥饿、反内战”为宗旨的学生-。他与其他进步教授对此表示深切的同情,坚决反对国民党当局的破孩与镇压行径,被当局解聘。1949年6月青岛解放,他写下了长诗《光明照亮了新中国》。
全国解放后,王统照历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山东省文教厅副厅长、山东省文化局局长、山东大学中文系主任、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
王统照著述甚丰,辑有《王统照短篇小说选》、《王统照诗选》、《王统照文集》等。1957年11月29日病逝于济南。
相关院校:
暨南大学
山东大学
同年(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
刘宜应 (1897~1971)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
杨雪如 (1897~1932)
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
涂思宗 (1897~1981)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
林柏森 (1897~1960)
广东省梅州市蕉岭县
张肖白 (1897~1966)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
+ 更多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7年)去世的名人:
陈巨川 (1869~1957)
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
陈国泉 (1895~1957)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
周南邨 (1868~1957)
广东省肇庆市广宁县
何大傻 (1897~1957)
音乐演奏家和作曲家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
冼炳超 (1889~1957)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
李杰夫 (1889~1957)
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
+ 更多公元1957年去世的名人》
同年(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7年)去世的名人:
同年(公元189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57年)去世的名人:
热门排序
- 1 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人物介绍
- 2 现代三圣人物介绍
- 3 历史事件《官渡之战 》相关人物介绍
- 4 饮中八仙人物介绍
- 5 汉园三诗人人物介绍
- 6 南宋四元帅人物介绍
- 7 中国古代十大太监人物介绍
- 8 汉朝皇帝人物介绍
- 9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人物介绍
- 10 建安七子人物介绍
- 11 历史事件《西安事变》人物介绍
- 12 中国历史上加九锡的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