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汉中市> 西乡人物

王举之

[公元1882年-1911年]

王举之为[公元1882年-1911年]

  王举之(1882~1911)
   字聘三,下高川小渔沟人,生于清光绪八年,16岁中童子试。光绪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他以公费生赴西安入陕西省高等学堂预科就读,在该校秘密加入同盟会,投身于推翻清朝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国的斗争行列。他曾写过一篇《讨蚤檄文》,文中说:“食人之血,饱尔饥肠……实为人群之所共嫉,天地之所难容。”必须“犁庭扫穴,丑类匪贻。”方可“既见巍巍之旗鼓,必成赫赫之功勋。”借物喻理,以此表达他的革命信念。
   宣统二年,举之由省高等学堂预科毕业,回县任高等小学堂学监兼教员,并秘密宣传同盟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以扩大影响,争取同志。
   宣统三年(1911)2月22日,陕西民军响应武昌起义,在西安成立军政府,拥戴民军领袖张凤翙为大都督。举之由县城返回高川,在群众中开展宣传活动,倡议举办民团,建立革命武装,以配合西安义军,光复陕南。他的倡议受到群众的支持,遂分头串连,准备武器。这时,清政府陕甘总督升允通令各县筹办民团镇压革命,针对清政府 气焰,举之加速组织义军的进程,邻近各乡积极响应。此时,石泉县桐车坝的周雅言在该地联络群众数百人,邀举之商定规章、纪律,并联合各地义军,统一组织,定名为“保民团”,寓革命保民之意。以熊遇春、潘昭曙为正副团长,编为三个分队,聂镇江、吴朝金、黄九常分任分队长,王举之、周雅言为参谋。各地群众纷纷捐献粮饷,资助军需,保民团声势日益壮大。
   在筹建组织之初,举之曾派部属江镇武携带文书,兼程北上西安,请张凤翙都督指示机宜,并请委任。
   农历九月底,周雅言率义军到两河口(今新瓦乡)与黄九常会合,把队伍经五里坝带到下高川,要求立即出兵攻打县城。举之说:“等江镇武回来,按张都督的指示行事,眼下准备工作尚不充分,不可草率。”周雅言等以队伍集合不易,如迁延日久,县城防备加强,难以成功,今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举之意见未被采纳,又感众意难违,遂与熊、潘、周、黄等率团众2000余人,身负土 、大刀、梭标,高擎义旗,间道直趋县城。知县王景峨越墙逃走,吏役惊慌四散。保民团兵不血刃,占领了西乡县城,时为农历十月初二日(公历11月22日)。入城后,破监放囚,开仓济贫,张贴安民告示,举之召集各界士绅,宣布:保民团此举,乃响应西安起义,实行孙中山先生的主张,推翻满清政府,建立民国,要求各界人士支持义军,同心协力光复陕南,得到与会者拥护。
   县议事会会长、县民团总团练黄朝镛,在保民团入城后,他心怀叵测,伪装殷勤,一方面积极为义军筹办粮秣,犒劳官兵,骗取信任。另一方面他却暗地派人飞报汉中镇总兵江朝宗派兵进剿,并布置密探于各要道口,截留保民团的情报,适江镇武自西安携带张凤翙都督签署的文件信札归来,被黄的密探拿获杀害,黄又秘密联络城内民团,预为内应。江朝宗接报后,檄调城洋西三县民团总团总李岱岳率部进剿西乡保民团,同时命令汉中新军一营管带李光辉率部助攻。西乡县城被围,保民团官兵猝不及防,仓惶登城拒敌,举之身先士卒,执土 反击,部下劝他隐避,他说:“今日之事不成功便成仁,绝无逃避之理!”在保民团的英勇抗击下,敌几次进攻,均未得逞。不料黄朝镛率其民团,从保民团背后发起袭击,同时敞开西、北城门,李岱岳民团蜂拥入城。保民团腹背受敌,纷纷溃散,从东、南门突围而出。李岱岳民团在城内大肆-,突围出去的保民团官兵复遭城外敌军堵截追杀,凡操三高川口音、穿满耳子草鞋者无一幸免。一时,尸横遍野,血染通衢,时为农历十月初七日(公历11月27日)。
   举之在县衙前被敌捕获,押至西郊李秀山堂宗祠。李岱岳令人将举之用铁钩钩在脊椎骨上吊起,举之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痛斥李岱岳:“满奴走狗,自有人与你等算帐!”被害时年30岁。同日遇难的还有周雅言、刘世林、杨生华、聂镇江、吴朝金、黄九常等起义骨干和保民团数百人。地方人士觅举之尸,已不可复识,举之同学刘霞举认出首级,由其家属收殓,送回下高川安葬。
   同年十一月,汉中李光辉率部反正,陕南各县次第光复。
   保民团起义是本县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表现觉醒了的知识分子和农民群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为西乡县史册上留下光辉的一页。
同年(公元188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1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