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市> 海珠人物

伍秉鉴

[清][公元1769年-1843年]

伍秉鉴为[清][公元1769年-1843年]

伍秉鉴
  伍秉鉴(1769~1843),字成之,号平湖,又名敦元、忠诚、庆昌等。原籍福建,先祖清康熙年间入粤,世居广州河南溪峡乡(今海珠区海幢街)。乾隆四十八年(1783),父伍国荣在广州怡和街创办怡和行。嘉庆六年(1801)秉鉴接替怡和行务,善于经营,不几年即成为广州巨富之一。至民国23年(1934)财产已达白银2600万两。
  秉鉴走官商之道,几十年间,共花1600余万两银,向清廷及地方官贿赂、捐输,换取官衔和官职。此外,他与外商关系密切,对外贸易额每年达数百万两。鸦片战争前,在参与涉外的民夷冲突中,他总是抑民助夷,故引起民众的愤慨。对官夷冲突,伍则取缓和矛盾,充当调解者角色,因而逐渐引起官府和外商的重视。
  清道光元年(1821),因徇私隐瞒外船夹带鸦片,他曾被清政府摘去三品顶戴。清道光十九年林则徐入粤禁烟,秉鉴劝外商缴出一小部分鸦片蒙混过关,受林则徐痛斥,被戴上锁链,由士兵押送前往催促外商缴烟。鸦片战争爆发后,伍家成为清朝向英国侵略者妥协的媒介。清道光二十年,琦善与义律会晤时,也带同伍家父子前往。清道光二十三年3月与义律达成停战协议,恢复广州通商,亦是伍秉鉴和美领事从中调停。同年,清政府勒令旧行商偿还《南京条约》规定的外商债务300万两(伍家独占100万两),又勒逼伍家偿还烟价余款。伍秉鉴连受打击,旧病复发,9月4日病故,终年74岁。
  秉鉴广置宅第于海幢公园西侧的溪峡一带,宅中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人称“伍家花园”。此外,他还捐赠地方公益和文化事业。曾出资数千两,设种痘局于洋行会馆,由此救活了很多婴儿。又捐银10万两,修筑南海、顺德两县境内的桑园围石堤,这是当时珠江三角洲的一项大型水利工程。

  海幢街道 海幢街位于海珠区西北部,是海珠区委、区政府所在地。辖区总面积1.45平方公里,总户数2.83万户(其中户籍2.18万户,非户籍0.65万户),总人口8.9万人(其中户籍6.8万人,非户籍2.1万人)。海幢街于1998年5月由原来的宝岗街、海幢街、跃龙街合并而成,是典型的老城区行政街道。街道下设16个部门科室,14个社区居委会,基层党(总)支部60个,有0党员…… 详细++
同年(公元176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843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