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西省> 晋中市> 祁县人物

王卓

[汉][?-137年]

王卓为[汉][?-137年]

  王卓(?—137年),字仲远,东汉太原祁人,尝封邑猗氏并著籍于河东郡。司徒王允祖父,先为光禄勋,官至司空进“四府”为相。
   曾祖殷,中山太守,始居祁邑。祖父亥,抱经不仕,著书授乡里东。父岱,征为功曹椽,梁氏檀权辞不赴命。王卓东汉阳嘉三年,以光禄勋代孔扶为司空,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卒。列为中国历代宰相。其孙王允为东汉末年司徒。
   东汉阳嘉三年(公元134年)十一月壬寅(十一日),司徒刘崎和司空孔扶,均被免职,这是由于顺帝采纳周举谏言的结果。乙巳(十四日),擢升大司农黄尚为司徒,光禄勋王卓为司空。永和二年(公元137年)三月,司空王卓去世。丁丑(三十日),擢升光禄勋郭虔为司空。
   王卓史载不详,在《后汉书》顺冲质帝纪篇中仅记载其担-的简述:东汉阳嘉三年“乙巳,大司农南郡黄尚为司徒,光禄勋河东王卓为司空。”又同篇介绍其去世的时间:永和二年“乙卯,司空王卓薨。”东汉时 为宰相,因此在“东汉四府表”有其名。四府指的是“太傅”、“太尉”、“司徒”、“司空”。《后汉书·赵典传》:“ 建和 初,四府表荐,徵拜议郎,侍讲禁内,再迁为侍中。” 李贤 注:“四府,太尉、司徒、司空、大将军府也。”《后汉书·虞诩传》:“ 脩 ( 李脩 )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 詡 议。” 李贤 注:“四府谓太傅、太尉、司徒、司空之府也。”王卓-不及三年,也被载入东汉宰相中。其孙王允任司徒也进宰相府,因此《后汉书·王允传》说:“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
   关于王卓家族在《太原王氏通谱》有介绍,为太原王氏祁县支后代。太原隐士王霸,生子二:殷、咸。咸,霸次子,东汉云门太守,随父居晋阳,其后裔称晋阳分支。王殷,霸长子,约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六年(公元50年)出生。东汉时任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因称祁县王氏。他告老后,就定居到祁县,其后代子孙形成祁县王氏,称祁县分支,系祁县支祖。配沈氏,生子亥。王亥,殷子,字子渊,抱经不仕,躬耕于祁,著书数千言,教授乡里,深为当地所推敬。《中国人名大字典》载:“亥,汉宣帝时官中郎。”配令孤氏,生子岱。王岱,亥子,字宗岳,后汉永和元年(公元136年)徵为功曹掾(掌任用迁转与记录功过,县内一切人事),时因梁氏擅权,辞不赴命,生子卓。
   王卓在史书《后汉书》只说为河东郡人,在隋朝齐梁州别驾王节墓志中介绍先为太原(祁)人。王节为王卓十五世孙,墓志详细介绍其祖发源。志云“君讳节,字仲礼,太原人也。自周王受命,光配彼天,副君羽化,泠然轻举。珪璋世载,冠冕相承,自北而南,金声玉振。汉司空公卓,君之十五世祖也。因封猗氏,自尔家焉。”《后汉书·孝顺帝纪》校勘记又云:“王卓自仲辽,河东解人也。” 由是知王卓尝封邑猗氏并著籍于斯。猗氏与解县皆置于汉,又皆属河东郡,故址也都在今山西临猗县界。而墓志云“自北而南”正符合地理迁移。志云为“太原人也”,据《太原王氏通谱》可见为太原王氏中祁县王氏世系第四世。因此可知王卓先是太原祁人,因封邑猗氏就迁家籍居住于河东郡。
   王卓的后代,在《后汉书》没有写,在《太原王氏通谱》中生子述,克播前列著《春秋义疏》,府辟不就,宰相世系表为文中子世家。述生子三:隗、懋、允。其中允就是历史有名的诛灭董卓的王司徒。 《后汉书·王允传》中只介绍其父为述,也云“世仕州郡为冠盖”。说明述回到故里太原祁,王允墓现在祁县修善村。在《续高僧传》卷第八中云:昙延俗名王聃,又名王耽子,今临猗县耽子村人,后汉猗氏侯王卓之后。王耽,曾因讲解《涅盘经》而闻名北方,后撰写一部《涅盘经大疏》,轰动一时,被佛教界高僧大德们评价为“标举宏纲,通镜长骛”,也得到周太祖宇文泰的钦敬,为他专建云居寺。说明王卓也有子孙留在封地。
  
同年(13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