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绍兴人物

孙席珍

[公元1906年-1984年]

孙席珍为[公元1906年-1984年]

  孙席珍(1906—1984),原名彭,学名志新,以字行,笔名丁非、丁飞、明琪、司马珺、邹宏道等,绍兴县平水镇人。6岁时因家遭火灾焚毁,全家迁往上海,在上海小学毕业后随姐入芜湖萃文中学。1922年,进北京大学并任《晨报副刊》校对,与赵景深、焦菊隐、于毅夫、蹇先艾等组织绿波社,《京报文学周刊》。
  从16岁起发表诗歌。先后发表《稚儿的春天》、《黄花》等新自由诗数百首。被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称赞为“诗孩”。还积极参加文学社团活动,创作散文、小说,小说《槐花》引起读者较大反响,被人称为“京华才子”。
  1925年,五卅运动发生,以北大学生代表身份投身革命,被北洋军阀政府逮捕,释放后由北大同学介绍,加入共青团。1926年三一八惨案后,南下广州,不久即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随林伯渠参加北伐,担任连、营政治指导员和团政治助理。武汉克复后,被调任总政治部秘书,在郭沫若领导下负责主编南昌版《革命军日报》。
  四一二-政变后,郭沫若被通缉,席珍被调到第三军政治部当科长,参加八一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一度-日本。1930年春回国,在河南洛阳师范、北京师大、中国大学、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任讲师。积极参加左翼文化运动,参与发起组织北方“左联”,被推举为常委兼书记。1934年,被国民党逮捕,次年出狱后任中国大学兼东北大学教授,再次赴日本,代表北方左联与东京左联质文社联系。一二九运动后,被北方局批准为北平特别党员小组成员。1936年,和曹靖华、李何林等发起另组北平作家协会,被选为常委兼书记。
  抗日战争期间,辗转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湖北、湖南、福建、江西、贵州等省市,从事文化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受联合国经济总署之聘任专门委员,负责外文编译工作,后在河南大学等校任教。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南京大学、浙江师范学院、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其间曾与孙望等人合编上海《人民诗歌》,并被选为中国作协浙江分会副主席。1980年,被聘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顾问、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浙江省写作学会会长等。
  著有创作集《花环》等10种,专著《近代文艺思潮》等14种,论文集《外国文学论集》等7种。 经历历史事件:

南昌起义 (公元1927年)
相关院校:
浙江大学

同年(公元1906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