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人物

吕瑞明

吕瑞明为

  吕瑞明 (1925年生——),男,汉族,山东省青岛市人,一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日本明治大学新闻研究科肄业。学生时期酷爱京剧,1949年在青岛组织人民京剧团,与京剧表演艺术家吴素秋共同创作《节烈千秋》新戏公演,开始编剧生涯。1952年北京京剧四团任编剧;1953年入中国戏曲研究院从事戏曲创作,曾参加《京剧丛刊》传统剧目整理工作;1955年中国京剧院成立,任专职编剧;1985年至1993年任中国京剧院院长兼党委书记,1993年至1996年任艺术顾问;2003年退休后,受聘任本剧院艺术指导委员会顾问至今。曾任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戏曲志·北京卷》副主编,文化部振兴京剧指导委员会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任中国京剧院院长期间,团结全院同志,克服困难,结束了当时剧院实行自由结合的局面,重新组建了四个演出团,新建青年京剧团,实行了定额管理责任制和演出奖励相结合、干部任期制等改革举措,使剧院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仅1987年全院演出达530余场。通过积极组织创作、排演,剧院在全国性各大赛事、庆祝徽班进京200周年汇演以及拓展港台地区和国外演出中均取得优异成果;在上演的诸多新创作剧目中,《甘棠夫人》、《调寇审潘》、《香港行》、《武则天轶事》等8部剧目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创作、演出各种奖项和文华新剧目奖;注重青年优秀演员的培养和引进,选拔的各行当青年优秀演员在全国青年京剧团汇演和各次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中屡屡折桂,引进的张建国、江其虎、李海燕、赵永伟等青年尖子人才,为剧院发展积蓄了优势力量。期间,在文化部领导大力支持下,经重点策划,多方呼吁、选址和运作,开工兴建了剧院院址大楼,新建了450多套演职员工宿舍(含退休人员),基本解决了全院演职人员住房紧缺难题。
  1992年,受上级委派组织创办了全国唯一的京剧专业刊物《中国京剧》杂志,兼任第一任主编。
  在几十年创作中,坚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审视生活,尽力于戏曲艺术规律与表现技巧的探索,为提高剧本的文化品位,做了不懈努力。多年来,个人或与他人合作创编了许多优秀剧目,主要有《伊帕尔罕》、《蝴蝶杯》、《夏完淳》、《三盗令》、《满江红》、《初出茅庐》、《龙女牧羊》、《南方来信》、《全部宝莲灯》、《弹剑记》、《草泽郎中朱丹溪》、《福寿镜传奇》等。其中《杨门女将》(与范钧宏合作)曾获1961年首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戏曲影片奖;近代史剧《红灯照》(与阎肃合作)、现代京剧《恩仇恋》(与陈延龄合作)、新编历史剧《锦车使节》(与范钧宏合作)、《承天太后》(与高文澜合作)、中日文化交流剧目《坂本龙马》,先后荣获文化部或中国戏剧家协会颁发的剧本创作一等奖、优秀剧本创作奖、编剧奖等。1985年与日本剧作家共同创作大型神话剧《龙王》,由中国京剧和日本歌舞伎艺术家合作演出,在日本连续上演110场,轰动东瀛,日本NHK电视台于1989年、1994年两次通过卫星向世界各地播放,被誉为国际文化交流的创举。年逾八旬,犹笔耕不辍,2007年创作吕剧《情判》上演;2010年改编京剧《满江红》公演,获文化部颁发的优秀编剧奖。
  结集出版作品有《新时期京剧剧作集》、《范钧宏、吕瑞明戏曲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