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陕西省> 渭南市> 富平人物

李因笃

[清][公元1932年-1692年,关中三李]

李因笃为[清][公元1932年-1692年,关中三李]

   李因笃(1631~1692年),字天生,又字子德,号中南山人,陕西富平美原人,清初学者、诗人。他深通经学,兼长诗词,人称“关西夫子”,与李颙、李柏同称关中“三李”。
  李因笃出生于一个富商之家(《历代名人年谱》上海书店1989年版,谓其生于崇祯六年即1633),其父李映林为邑诸生,习程朱理学,是东林党领袖、关学名儒冯从吾的得意门生,于崇祯七年病卒。这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抵美原,因笃的祖母同家族中八十余人0,他随母居于外祖父家,从此受外祖父教诲,攻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尚书》、《孝经》,继承了其父讲学议政的遗志。他天资聪明,11岁应县试获第一,即入邑庠。
  崇祯十六年(1643)十月,李自成义军攻占西安,建大顺政权。李因笃由于家庭出身而仇恨农民军,遂弃诸生,随外祖父避居北山,闭门读书。明王朝被推翻,清贵族入主中原,李因笃和许多明朝知识分子一样,对明王朝深怀依恋之情,反对清廷统治,志图匡复明室。顺治十六年(1659),经友人推荐,他抵固原,受代州知州陈上年之聘,为陈课馆教子。后来,陈调雁平道,他随至雁门。在塞上的八九年中,发愤精读六经,钻研濂洛关闽诸家理论,以诗文高古精邃而名扬天下,一些有名之士如顾炎武、傅山、屈大钧等人与他相交。康熙二年,顾炎武自昌平奔代州和因笃结为密友,二人同谒思陵,抒怀故国之情。五年(1666),顾炎武复至代州道署,同李因笃联络了二十余人“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应募垦荒”,图谋组织反清势力。但次年九月,陈上年离职,李因笃失去庇护,只得携家归陕。七年,顾炎武被捕入狱,李因笃奔走三千里,求人设法营救,使炎武脱难。
  康熙九年(1670),李因笃东出潼关,经河南,下扬州,十一年到达湘鄂之地。时值康熙撤藩,“三藩之乱”战火骤起,他又北上返回家乡。当时,陕西已处兵火之中,他遂避地凤翔,又北上延安,仍谋联络明朝老兵故士,以图推翻清廷。十七年(1678),清廷诏举博学鸿儒,李因笃被推荐,但他以母老家贫力辞,不赴京师。康熙帝派员固请,他以死相拒。其母应允,他方才赴京。被授翰林院检讨,奉命纂修明史。在职仅月余,连上三疏,以母老辞职。康熙帝以其情词恳切,准归家终养。
  李因笃归家后,深居简出奉母唯孝。康熙二十三年(1684)春,他应聘主讲关中书院。是年秋其母殁。服满,应岐山县令之请于朝阳书院讲学。二十八年(1689)春,患右肢瘫痪病,行动不便,断绝交游,终日读书、改旧诗文稿。三十一年(1692)冬,病情加剧,卒于家。
  李因笃致学一生,以经学为本,师宗程朱理学,继承和发挥了“关学”的核心理论,以经世致用为旨要,反对性命之说,主张研究现实,裨益于国计民生。“其所作漕运、郊祀、圣学、荒政、治河、史法、天文、历法、盐政、钱法、乐律、屯田、用人诸篇,不但源流得失,了如指掌,且能针对时弊,提出挽救办法”。【注:《清代人物传稿·李因笃传》。】
  李因笃早年学诗,以杜诗为宗,“为诗宁拙毋纤,宁扑毋艳,宁厚毋涩”。《四库全书提要》称其诗“大抵意气苍莽,才力富赡,而亢厉之气,一往无前,失于粗豪者盖亦时时有之”。他擅长五言排律诗,有人推他为一代之首,顾炎武则称其为诗坛飞将。其诗词既佳,故精于音韵。与顾炎武共同讨论,钻研毕生,二人反对萧山毛奇龄的观点,发生争执,毛奇龄骂之,因笃竞出拳以殴,有失儒者风度。
  李因笃学问渊博,著作甚富,有《诗说》、《春秋说》、《汉诗音注》、《汉诗评》、《古今韵考》及《受祺堂诗集》35卷,《受祺堂文集》4卷,续刻4卷。
  同年(公元1932年)出生的名人:

蔡绍芝 广东省云浮市罗定
阿·太白 (1932~1995) 蒙古族 内蒙古自治区
包忠文 浙江省金华东阳市
贺凤生 (1932~1992) 湖南省岳阳市君山
冰夫 江苏省南京
+ 更多公元193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692年)去世的名人:
刘必显 (1600~1692) 山东省潍坊市诸城
黄恒庵 (1627~1692)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
张灏 (1647~1692)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
李贶 (1626~1692) 湖北省潜江
王夫之 (1619~1692) 明末三大儒,清初五大师 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
路术淳 (?~1692) 山东省
+ 更多公元169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