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人物

廖沫沙

[公元1907年-1990年]

廖沫沙为[公元1907年-1990年]

  廖沫沙
  (1907-1990)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杂文作家,新闻工作者。
  湖南省长沙人,1907年出生于江苏省一个军人家庭。后全家迁回湖南。5岁上私塾。1919年入长沙县立高小读书。在湖南省立一师附小完成小学学业。受到五四时期新思想新文化的启蒙教育,也受到何叔衡、谢觉哉等革命教师的思想影响。后考入长沙师范预科、本科,读书5年。对文学产生了极大兴趣,拚命读书,拚命写作,达到发狂的地步。1927年长沙师范毕业后,到湖南省学联工作。长沙马日事变后,他的一位女同学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他义愤填膺,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决心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后求学于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通过田汉的关系,开始给∠国月刊》投稿,并参加革命工作。1930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坚持地下斗争。1933年到华艺电影公司部当秘书,帮助田汉写电影梗概,并为报刊写稿。加入左翼作家联盟后,写作战斗性的杂文,在上海文坛崭露头角,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其矛头所向,直指国民党官僚和阔老爷的胡作非为,受到鲁迅的高度评价。还撰文《人间何世》,批评林语堂创办的宣扬“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的《人间世》。林语堂著文反击,掀起一场笔战。他得到进步文化界的了解和支持。
  在上海,党组织安排他承担秘密工作任务,开展地下斗争。曾三次被捕入狱,都坚贞不屈,表现了顽强的斗争意志。1936年夏,经营救出狱。他从事工作,发表了大量的作品,有杂文、新闻、社论、评论、诗歌、剧本、小说。职业革命者的生活极其清苦。他不但常为饥寒所困,而且难以养家糊口。他的妻子和两个小女儿,因为生活所迫而自杀,对他的打击极大。他战胜了这一切,为革命奋斗不息。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笔作刀枪,痛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和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他在湖南沅陵创办《抗战日报》,任总。还任过桂林《救亡日报》、重庆《新华日报》、香港《华商报》、主笔、主编,发表了大量的政论、评论、杂文,在读者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1948年,在丧偶10多年之后,与《华商报》记者陈海云结婚。1949年5月,应中共中央电召,到北平市委机关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中共北京市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教育部部长、-部部长。他是第三、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从1956年起,他在《新观察》、《前线》、《人民日报》辟专栏发表杂文,影响较大。主要著作有《鹿马传》、《分阴集》、《纸上谈兵录》、《廖沫沙杂文集》、《余烬集》、《廖沫沙文集》。他和邓拓、吴晗合著《三家村札记》。1966年“文革”前夕,他和邓拓、吴晗三人被扣上“反党-主义”的“三家村”罪名,罢官撤职,关押审查,受到残酷的破孩。“三家村”的-只有他一人幸存。他深信三人都是无辜的,听到吴晗夫妇含冤去世的消息,他不惧淫威,写诗悼念。在10年关押期间,他在狱中用烟盒作纸、火柴当笔写诗,后结集出版,名《余烬集》。1978年3月,他回到北京,重返文学界,1979年获得平反。他潜心创作,并整理大量旧作,由北京出版社、三联书店先后出版。
  1990年12月27日病逝,终年83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0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