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市> 荔湾人物

廖奉灵

[公元1903年-1994年]

廖奉灵为[公元1903年-1994年]

  廖奉灵(1903—1994),女,祖籍广东省番禺县。1903年3月20日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长大。其父廖德山曾是孙中山的同班同学,毕业后又与孙中山同时在澳门行医,追随孙中山从事民主革命多年,他主张教育救国,曾开办过一所中学,10个子女中有8个当过校长。廖奉灵年幼时即受其父教育救国民主主义思想影响,立下教育救国志向,勤奋读书。1924年毕业于岭南大学,先后在培正、培道、执信等中学任教。1929年赴美国密执安大学攻读历史和教育学硕士学位。1931年取得硕士学位后回广东省岭南大学执教。翌年2月,廖奉灵放弃在岭南大学任教的优厚条件,应聘到协和女子师范学校(该校前身是由美国传教士碧卢夫人于1911年创办的慈爱幼稚师范学校,1916年更名为私立协和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并在该校任校长20年。
  协和女子师范学校位于广州市荔湾区西村街西山冈,原是荒芜偏僻的郊野。廖奉灵到校后,借出自己的薪水为学校安装电话与水电,并四处奔走呼吁,寻求社会各界赞助,增建校舍,添置设备,聘请教师,亲自制定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校训、校歌等。1935年遵照教育部关于私人不得办师范学校规定,协和师范改为普通中学,校名相应改为协和女子中学。幼师部由于历史悠久,成绩卓著,特许保留。数年间,廖奉灵把协和办成一所拥有高中、初中、幼稚园的著名学府,学生逾千人。此外,还设法筹资开办西村平民义校,免费收留附近穷苦儿童读书。
  抗日战争爆发后,廖奉灵提出“为国储材,坚持抗战”的主张,得到全校师生响应。为躲避日机轰炸,廖奉灵决定于1937年深秋将学校搬迁至台山公益埠,学生中除幼稚园学生外,寄宿生200多人全部离开广州,借胥山中学部分校舍继续上课。后因日机轰炸台山,又迁校至澳门。在澳门期间,不少学生因和家庭失去联系而失去经济来源,学校不但收不到学费,而且还要接济生活无着落的学生。廖奉灵除了自己只领40%工资外,还把历年积蓄献给学校,并向社会呼吁,提出师生一条心,有饭吃饭,无饭吃粥,无粥自备(自我解决)的口号。师生们常以番薯、玉米充饥,从不中断教学工作。除了继续教学外,廖奉灵还发动师生在课余参加募捐和缝制棉衣、军鞋等物品支援前方战士,宣传抗日工作,其中在街头演出的《放下你的鞭子》,曾在澳门轰动一时。抗战胜利后,廖奉灵先行回到广州,一边在广州丰宁路租房舍招新生开课,一边修复残破的西村校园。1946年春,学校由澳门迁回西村原址,并设法让平民回校复学。
  廖奉灵主持下的协和学校,人才辈出。一时间,港澳地区对持有协和师范毕业证书的学生,格外准予登记录用。燕京大学、金陵文理学院、岭南大学等,可凭协和推荐,免试入学。
  新中国成立后,廖奉灵看到国家急需各类人才,便于1952年毅然决定把协和献给人民政府,并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协和现有的设备办师范,既省钱,又省时,是个迅速培养师资的好办法。”政府采纳其建议,把协和改成粤秀师范。廖奉灵则服从政府安排,先后调任广州市一中副校长、二十四中校长。1957年任广州市教育局副局长。
  由于对教育事业的出色贡献,1954年廖奉灵被选为广州市政协常委,当选为广州市第五、第六届政协副主席。1956年,她加入中国民主促进会,历任民进中央委员、民进广东省副主委、民进广州市主委。1956年廖奉灵光荣地列席全国政协会议,毛泽东主席亲切接见她,握住她的手,叮嘱她向广州市教师们问好,转达他的致意。
  “文革”期间,廖奉灵受到错误审查,曾在粤北山区的“五七干校”参加“劳动改造”。直至1972年审查结束后才恢复原职。
  1978年,廖奉灵从市教育局副局长职位上退下来,担任市教育局顾问和广州市儿童福利会名誉会长。她看到对外开放需要大量的外语人才,遂以“开发智力,振兴中华”为宗旨,于1979年和徐舜英、张瑞权等六位老同志一起开办广州市政协英语夜校,“七老办学”佳话被广为流传。她不顾年老体弱,亲自任校长,主持日常工作,还把从美国探亲归来的亲友、学生送给她的零用钱转赠给学校,动员海外亲友捐赠一批录音机、英文打字机。几年后,该校自建一座八层楼的教学大楼,有30多间课室,员工50多人。至2005年该校已培养英语人才数万人。
  廖奉灵有多个弟妹及亲友在美国。1979年,她曾赴美探亲一年,在美国的亲友已为其购置住房以安享晚年,但她婉言谢绝,一年后又回到广州继续从事教育工作,直至1991年4月退休。1994年7月19日,廖奉灵在广州逝世,享年91岁。
  她的名字被收入《中国当代妇女名人录》,原协和校友及有关部门为表达她对教育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在原协和女子师范学校校址内建堂和碑以做纪念。
  同年(公元1903年)出生的名人:

孔泰初 (1903~1985)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梁毅文 (1903~1991)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赵善性 (1903~1984)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
刘绥华 (1903~1938)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蔡光举 (1903~1925) 贵州省遵义
+ 更多公元190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4年)去世的名人:
黄志坚 (1919~1994)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郑从事 (1935~1994) 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
龙潜庵 (1919~1994) 广东省佛山市顺德
商承祚 (1902~1994)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蚁美厚 (1909~1994)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
曾纪楠 (1918~1994) 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
白玉堂 (1901~1994) 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
+ 更多公元199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