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广州人物

梁鼎芬

[公元1859年-1919年,粤秀书院]

梁鼎芬为[公元1859年-1919年,粤秀书院]

  梁鼎芬(1859~1919),字星海,号节庵,广州市人。少失父母,寄养姑家。曾就学于五品卿菊坡精舍院长陈澧门下,并得其舅翰林院编修张鼎华教诲。光绪三年(1877)18岁时中顺天乡举人。光绪六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光绪九年授编修。
  在中法战争中,由于北洋大臣李鸿章一味主和,清廷于光绪十年五月与法国签订了《中法简明条约》,梁鼎芬听到消息,立即上 书弹劾李鸿章,斥责他辱国投降,有六条可杀之罪,请明正典刑,以谢天下。梁鼎芬的上奏使慈禧大怒,以“妄劾”交部严议,降五级调用;光绪十一年六月降为太常寺司乐,九月又被罢黜。随后南归,赴惠州丰湖书院任院长。这时张之洞任两广总督,以“激励风节”招纳“罣误失意”的朝士为己用;经张之洞的亲信杨锐介绍,梁鼎芬于光绪十三年被张之洞聘为肇庆端溪书院院长。翌年,广雅书院开馆,梁鼎芬又受张之洞之聘,率端溪书院经古诸生并入,任广雅书院首任院长。
  光绪十五年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创办了两湖书院,梁鼎芬受聘担任史学分教、监督等职。光绪二十年,张之洞调署两江总督,又聘梁鼎芬主讲南京钟山书院。维新运动兴起,康有为创立上海强学会,张之洞曾捐款资助,梁鼎芬列为发起人。光绪二十二年张之洞返湖广总督原任,梁鼎芬随行,助张之洞推行新政,并任两湖书院院长。
  光绪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河北等地兴起,梁鼎芬在湖北连续致电各大官僚,“谆谆以剿匪为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梁鼎芬首倡向逃往西安的慈禧、光绪呈进食物、药品等,深得饱尝流离滋味的慈禧的好感,嗣经湖北学政王同愈奏荐,梁鼎芬于当年十二月获得赏还“翰林院编修”原衔的恩典。次年三月,张之洞又奏上《保荐人才折》,称许梁鼎芬品行好、才力强,建议送部引见,优于录用。因而梁鼎芬被任命为武昌知府,不久又升为湖北安襄郧荆道。在此期间,梁鼎芬还兼任新军参谋所、执法所提调、学务处总提调,参与编练新军,创办省城警察,管理湖北学务,成为张之洞得力助手,人称“小之洞”。他积极筹办新式学堂,不仅亲自创办了府道两级师范学堂,而且还捐俸1万元开办省师范学堂。
  光绪三十二年八月,梁鼎芬升任湖北按察使。光绪三十三年梁鼎芬专折奏陈预备立宪,随后上疏弹劾庆亲王奕劻和直隶总督袁世凯,揭露奕劻“通赇贿”,指斥袁世凯“权谋迈众”、“引用私党”,并抨击袁世凯的亲信内外大臣荣庆、徐世昌等8 人。为此,梁鼎芬受到降旨呵责,张之洞也不得不放弃了对他的保护。梁鼎芬愤而借生病呈请开缺,获允后在谢恩折中语意双关地说,“……逎者疾来无时,医多束手,群邪杂进,正气潜调,外患既滋,又维又溃,既忧伤之已过,欲补救而无功”,表示“回首君门,葵藿之心未死”。此折刊于当时的邸报上,一时竞相传诵。
  梁鼎芬引退后回到广州。光绪三十四年,慈禧、光绪死后,他北上哭灵,效“寝苫枕块,麻冠麻衣”古制。宣统元年(1909),张之洞死,他悲恸不已,给张之洞送葬。宣统三年,梁鼎芬在广州大东门建起了“梁祠图书馆”,并亲手制订图书章程。同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梁鼎芬在广州致电黎元洪,劝黎元洪“率湖北弟子数千人来归朝廷以自白”,并愿以自己的独子梁劬送去武昌做人质,担保黎元洪归来后不受惩处。后来由直隶总督陈夔龙引荐,授三品京堂候补,委任广东宣慰使,因清帝被废而未能赴任。此后闲居上海,以遗老自居。黎元洪等屡劝他出任民国官员,均被拒绝。他曾两次去叩谒光绪梓宫,露宿暂安殿旁,瞻仰流涕。民国年(1913)隆裕死,梁鼎芬参与“奉安”崇陵,并为2崇陵工程劝募巨款而四处奔走,自己还带头捐款1000元。1916年,在陈宝琛的推荐下,梁鼎芬任二品衔做了溥仪的师傅,进毓庆宫授读。1917年,在张勋复辟活动中,梁鼎芬以清室代表身分与张勋的代表同到-,逼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在“奉还大政”的奏折上签字盖印。12天后,复辟失败,梁鼎芬病忧交加,于1919年11月14日在北京病逝。死后由亡清赐谥“文忠”。
  梁鼎芬擅长诗词,被称为“近代岭南四家”之一,有《节庵先生遗诗》及续编、《节庵先生遗稿》及剩稿、《节庵先生扇墨》等行世。
  
同年(公元185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1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