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人物

龚育之

[公元1929年-2007年]

龚育之为[公元1929年-2007年]

  龚育之
  (1929-)
  全国政协常委,理论家。
  湖南省长沙县人,1929年12月26日出生于湘潭县,父亲是龚饮冰。1948年考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后在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处工作,从事科技政策和自然辩证法理论的研究。1954年参加起草了中央给中国科学院党组报告的批示。1961年参加了科学十四条的起草工作。1962年兼任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自然辩证法研究生导师。1964年毛泽东找哲学工作者谈话,35岁的他也在其中,并做了详细记录,成为珍贵的文献资料。“文革”中遭到批斗。后被分配到国务院科教组、教育部工作。1975年秋冬被借调到国务院政治研究室参加毛选第五卷的材料工作。1977年以后,历任中共中央毛泽东著作出版委员会办公室理论组负责人、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自然辨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科学学和科技政策研究会理事长,全国科协常委,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常等副主任,第五届至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党的十五大代表。
  他长期从事党的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党史研究工作,是中国知名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专家、邓小平理论研究专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参与了历次中共全国代表大会和多次中央全会主要文件的起草工作。著述除《关于自然科学发展规律的几个问题》、《科学·哲学·社会》、《自然辩证法在中国》、《科学的力量》外,在党的理论和历史方面,主要有《在历史的转折中》、《毛泽东思想研究的新起点》、《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旗帜下一一读邓小平著作的笔记》、《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二十题》、《龚育之论中共党史》、《论旗走笔》、《大书小识》、《在游涡的边缘》;参与主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参与写作《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合著《毛泽东的读书生活》等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龚育之文存》,是其部分作品的荟萃。他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继承发展关系、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等重大理论问题上发表了一系列重要的文章,有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他强调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两个发展阶段,这个脉就是马克思主义之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脉,邓小平理论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之脉,以毛泽东思想作为立论基础和共同语言写出来的。毛泽东思想不能丢,邓小平理论旗帜要高举,这样才能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和道路问题。他在《科学·哲学·社会》一书中透露了自己的座右铭:"人生要有追求。我追求科学,追求革命。科学是革命的力量,革命要依据于科学。"他走的就是一条革命和科学相交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人生路。
  1999年3月19日,鉴于年事已高,他请求辞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的领导职务。中共中央组织部代表中央宣布接受他的请求,对他作了很好的评价:龚育之同志是当前我国社会科学界的知名学者和党史研究领域比较有影响的专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他写了大量阐述和宣传邓小平理论的文章,还多次参与中央有关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同时撰写了一些阐述-精神的文章和学术著作,为党的理论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做学问有一个深得人们称道的特点,就是思维缜密、逻辑严谨、文风细腻、表达准确。他有比较丰富的领导经验,科研组织能力比较强;事业心强,工作勤奋。近几年,他同时在中央党校和中央党史研究室担任领导职务,还要完成中央交办的重要任务,工作繁剧,但他不辞辛劳,任劳任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他是理论战线和党史研究方面的一名老同志。这是对他的工作所给予的充分肯定。
  他从中央党史研究室和中央党校的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接任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会长,并被聘为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仍然活跃在理论、党史研究和提倡科学精神、反对伪科学的前线。
  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6月12日9时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选自《二十世纪湖南人物》

同年(公元192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