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株洲市> 茶陵人物

陈小平

[公元1959年-1989年,革命烈士]

陈小平为[公元1959年-1989年,革命烈士]

  陈小平,1959年8月8日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腰陂镇石联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兄弟姐妹六人,陈小平排行老大。1977年陈小平在茶陵三中高中毕业,回到家乡协助父母担负起一家的生计。
  1978年12月,19岁的陈小平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分配在北京某部当战士。次年,因部队精简整编,他被编入武警交通二总队第六支队,奉命随第六支队来到天山深处修公路。
  1979年,当陈小平来到天山深处时,在接受任务的动员会上,一名领导同志郑重强调:“我们是军人,坚决服从命令,哪怕是付出一个排、一个连的代价,也要打通这条隧道。”就这样,陈小平和千余名官兵,在那独特的天地里开始奋战起来。
  1982年11月15日下午,一场突如其来的塌方,埋没了副班长杨福成的下半身,接着,又有两块巨石向他滚来。战士刘焕言见此情景,不顾一切地扑上去,想用自己的身体把石头挡住。然而,巨石压倒了他,从他的前胸滚向头部,刘焕言当即鲜血直流。在这危难之际,陈小平带领战士从洞口冲了进去。可是,又一次塌方发生了,两位战友被深深地埋在了里面。头顶上的石块不断塌落砸在他们身上,随时有再次塌方的危险,陈小平和战士们不顾一切俯在地上,扒呀扒呀,手套磨烂了,手磨破了,有的指甲也扒掉了,一双双手扒得鲜血淋淋。13个小时后终于找到了两位战友。他们抬着战友的遗体,默默地走出隧道。
  在隧道施工的八年里,陈小平究竟有多少次舍生忘死救战友,有多少次为了他人的安全,为了赶抢施工进度而奋不顾身战塌方、排险情?现在谁也无法说清楚。然而,陈小平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却让人记忆犹新。1983年5月,陈小平就因先后17次战塌方、救战友,功绩突出,荣立三等功。
  1983年6月,隧道里出现了冰夹石岩层,泥水横流,塌方不断。一次,陈小平带领六名战士在隧道顶部搞支撑,被塌落的碎石从五米多高的脚手架上砸下来,战士们把他抬进卫生队,昏迷了好久才醒过来。他的腰部和左腿受了伤,疼得头上直冒虚汗。但他想到当时隧道里塌方严重,担心着战士们的生命的安危,在病床上怎么也躺不住,第二天便拄着拐杖,拖着缠满纱布的左腿回到了连队。他要去工地,腿不能走,天天让战士用手推车把他推到工地去指挥。一天临近下班的时候,作业面上突然出现了异常情况,渗水骤然增加,很快出现了两处盆口大的窟窿,地下水喷出一米多高,冲着作业面上的风化石一个劲地往外滚,在场的战士们惊呆了,不知该怎么办才好。陈小平意识到,这样大的出水量有可能打通了暗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必将引起大塌方。“堵住它!”他大喊一声,扔掉拐杖,连滚带爬地扑过去,一0坐在“盆口”上。战士们也急忙抓起草袋子、水泥纸、破油毡等跟着排长冲了过去……能填的东西全部填进去了,可是水还在喷。陈小平就毅然脱下身上的棉袄棉裤往里塞,战士们也跟着脱下棉袄棉裤,地下水终于堵住了,全排27件棉袄、19条棉裤也全被填进去了。
  1984年,是隧道施工最困难的一年。全年共发生塌方461次,塌方量相当于该条隧道设计的总方量。由于塌方严重,上、下导洞都打不进去,只好打侧导洞,侧导洞也打不进去,隧道施工面临着进与退的抉择,从北京到新疆,上上下下都为之焦虑。在这个节骨眼上,又一次大塌方出现了,已经挖好的28米长导洞全部被堵死,地下水喷涌而出,一台五吨重的卷扬机被冲出10多米远,已安好的钢拱支撑被扭成“麻花”,整个作业面遭到严重破坏。
  眼看着战士们用生命和鲜血开挖的隧道一夜之间变成了废墟,陈小平心急如焚,他带领几个老兵爬上高高的塌方体,举着探照灯,仔细察看塌方部位,考虑补救办法。后来他找到领导,主动承担了恢复钢支撑的艰巨任务。陈小平组织战士们把10多米长的钢轨用电焊割出尖头,用大锤一根根打进岩层,密排起来封闭塌方,有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进的钢轨又被塌方压垮,只好割掉重来。陈小平带领全排战士日夜苦干,战士三班倒,他是班班上,每天只休息四五个小时。经过22天苦战,终于制服了塌方,恢复了钢拱支撑,使隧道掘进有了新的转机。当支队领导来看望他们的时候,陈小平穿着湿透了的棉衣,靠在支撑木上睡着了,手里还拿着个啃了一半的冷馒头。
  1985年夏天,陈小平的爱人马根娇到陈小平所在部队探亲,半月才赶到陈小平所在连队驻地——白雪皑皑的天山玉希莫勒盖冰达坂上。
  在马根娇探亲的一段时间里,她从战士们那里了解到,隧道施工不仅艰苦异常,而且每时每刻都面临生与死的考验。一天,根娇对陈小平说:“你长期在这里当兵太让人挂心了,还是早点转业吧,也像别人那样过几天安宁日子。”听了这话,陈小平没有吱声,等了很长时间,他才说:“根娇,我也很想天天跟你们在一起,有一幸福美满的家。但你看看,在这座冰山上,在这条隧道里,有跟妻子分居十五六年的老-,有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中专生。论资格,有比我老的,论文化,有比我高的,论家庭条件,有比我好的。这么多干部战士都在这里不分白天黑夜地干,我怎么能提出转业回家呢!再说,我是一个兵,又是党员,得服从组织的安排嘛。”陈小平一席话,使马根娇既明白又感动。从那天起,马根娇天天给部队烧开水,把暖壶灌满,好让战士们下班后痛痛快快地洗一洗。有一回,她还跑到隧道里同战士们一起干了起来。那段时间,在他们住房的火墙上,挂满了棉衣棉裤,那是马根娇一件一件为远离父母妻儿的官兵们烘烤的,正从妻子的支持和理解中,陈小平感受到了一种新的、前进的力量。
  1987年,陈小平从七连调到八连任连长。这是当时全支队最年轻的连长。
  八连,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连队,但1980年后,八连却在明显地滑坡,打架斗殴等问题时有发生。为使后进连队变成先进连队,陈小平呕心沥血,操碎了心,付出了双倍的精力。白天,他抓安全生产,抓工程进度,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题;晚上,和战士们谈心,解决后进战士的思想问题,还要查铺查哨。
  就这样,陈小平以自己细致的工作作风,赢得了八连干部战士的爱戴和信赖。
  八连重新站起来了,当年就被评为支队的先进连队。1988年又被评为“基层建设达标连”,1989年又荣立了集体三等功。
  陈小平带出的先进单位又何止一个八连?
  1981年至1982年,他当班长,所在班两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1983年至1985年,他当排长,所在排被评为先进排,并荣立集体三等功一次。
  与他朝夕相处的战士们说:“跟连长在一起,我们感到有一股使不完的劲,仿佛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的确是这样,陈小平不仅仅有一股顽强的拼搏精神,而且他会带兵,会用兵,他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他是一名当之无愧的好连长。
  1987年11月,陈小平家属被批准随军了。1988年3月,他们搬到了部队家属院,陈小平只用三天时间草草安了家,又匆匆回到天山去了,一直到隧道竣工才下山。爱人初到新疆,人地两生,很多家务事急需他来操持。他们的住房墙壁裂了一道缝,爱人让他回来修补,他因工作忙没有回去;小孩想念天山深处的爸爸,就爬到屋子后面的双杠上望雪山,以为这样可以看见爸爸,结果不小心,摔破了头,爱人又捎信给他,要他回家看看孩子,他仍然没有回。
  1988年9月,玉希莫勒盖隧道竣工了。10月,陈小平带着八连离开隧道,奉命调往哈密。这次调迁,正好途径乌鲁木齐西站陈小平的家门口,就在那里转乘火车。
  汽车经过三天的颠簸,到达家属院时,离发火车的时间只有半小时。陈小平下车后,就向副参谋长汇报连队的工作和搬迁情况。当时,他爱人马根娇正在做晚饭,听说陈小平回来了,连围裙也没有来得及解,拉起孩子就急忙跑出来。陈小平汇报完工作,爱人叫他回家吃饭,他却招呼爱人和他一起上小汽车,到车上说话。车上全坐着战士,根本没有说话的机会。到了火车站,陈小平又忙于组织战士们往火车上搬运东西。火车启动的铃声响了,陈小平才满头大汗地打开窗户说:“根娇,您回去吧,连队搬家是大事,不能没有主管干部。等连队安排好了,工作有了头绪,我再回来……”说着,车就开了。火车启动的隆隆声淹没了陈小平的声音,妻子沿着站台追了好远好远也没有听清陈小平后来说的究竟是什么。
  爱人随军整整一年了,可陈小平在家里总共只住了12天。这并不是陈小平不想回家,陈小平也是血肉之躯,也需要温暖的家庭生活。然而,当个人利益与部队建设不能两全时,他便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把全部的情和爱都倾注到为之奋斗的事业中去。
  国道312线星哈段,位于哈密以东的莫贺延碛“大戈壁”,是沟通内地与新疆的主要公路。千里戈壁,茫茫沙丘,长年无雪无雨,用水要到100多公里以外的尾亚车站去买,在这里施工,困难重重。
  1989年6月的戈壁,骄阳似火,气温已达40°C以上,固体沥青不上锅就软化了。上有烈日晒,下有高温烤,沥青锅还时时冒出有毒气体,使人不由得流泪、恶心、呕吐。而陈小平经常在这样的环境中每天工作10多个小时,由于他身体虚弱,经常晕倒在工地。6月27日,他又一次晕倒在沥青灶旁。指导员王拴牢说:“这次你无论如何得去住院。”他说:“我这是累的,我对自己最了解,没什么大病,过两天就好了。等这个月的任务完成了,我就回家休几天假。”指导员不由他说,硬把他往车上推,叫他去看病,他抓住方向盘,不让司机开车。
  当天晚上1点多钟,陈小平感到头昏脑胀,两腿酸痛,实在支持不住,就回连队休息了。他给文书交待:“明天需要一公里的油,6点半你叫醒我。”6点半到了,文书没有叫他;7点半起床哨响了,他还没有醒来,8点半,文书仍然没有叫他。他忽然坐起来,一看表,气得拍着床边的桌子说: “哎呀,你怎么不叫我呢?”
  “连长,你这几天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应该多休息一会儿啊!”文书话没说完,陈小平已穿好衣服,饭没吃,脸没洗,拖着病重的身体上了工地。
  8月,陈小平经多次检查,直至打开腹腔,确诊为晚期胃癌。总队和支队领导都相继去看望他。医生摇着头说,可惜他来得太晚了。
  渐渐地,陈小平一点饭也吃不下去了。每天输液五六瓶,人已骨瘦如柴,体重只剩下30多公斤。当时谁见了他心里都很难过,可他却像往常一样惦记着连队,惦记着战友。不管谁看他,他都不谈自己的病情。司务长来了,他嘱咐司务长:“连队马上又要搬家,你们先上工地把菜窖挖好,把伙房搭好,我好一点就回去,回去后再搬家。”指导员去看他,一见面就问:“你咋来了?连里施工那么忙你能走开!”指导员说:“全连的人都要来看你,可施工太紧了,我没同意,今天就是代表大家了。”陈小平说:“你得赶快回去,连里的事要紧,马上又要搬家,你回去给支队领导讲一下,给咱们派个挖掘机,挖个小库房,把战士们的小包袱放进去。”看到指导员不停地抽烟,就关切地说:“指导员,这烟你以后千万少抽些,我离开这两个月可把你累坏了,你要多注意身体呀。连队以后全靠你了,我真想早一天回连队去。”说着,两位患难与共的战友禁不住流下了眼泪。
  尽管指导员代表全连来到医院,但战士们还是纷纷要求来看望自己的连长。战士胡炎良给连部留下个纸条:“我看连长去了,如果要给处分,我接受。”他把身上仅有的42元钱全买了罐头、水果,从早晨一直等到下午4点半才进医院探视。胡炎良身上没有了钱,连中午饭也没吃。
  战士们离不开连长,陈小平离不开连队。就连后来发高烧说胡话时,他都在叫喊战士们快上班。护理他的战士每当听到他喊声,都难过得落泪。
  癌细胞迅速扩散,他全身疼痛难忍,一天要打多次止痛针。但他总是极力保持着镇静和坦然,以坚韧的毅力与病魔进行着顽强的斗争。9月16日,他要转院治疗了,临走时特意把 穿得很整齐,当着护士的面走了几个正步,还风趣地说:“你们看,我这武警的形象怎么样?”看到他这个样子护士们的眼圈都红了。一位主治医生说:“我不知看了多少病人,还从来没有见过像这样坚强的人。”
  马根娇白天强忍悲痛护理陈小平,晚上回到家痛哭不止。第二天陈小平看她眼睛哭得红红的,便对妻子说:“你不哭了,我已经活了三十岁,当了十一年兵,就是死了,我还是个兵,现在去了也能交待了。”过了一会儿,他又颤抖地说:“唉,没料到我会死得这么早,部队为我治病花了不少钱,我欠下你和孩子的账再也没法还了。容容呢?我真想带她上公园,可再没有这个机会了。”
  10月上旬,陈小平想见见自己的女儿,当妻子把女儿带到他身边时,他一会儿拉拉女儿的手,不知不觉地流下眼泪。此时,陈小平的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他自愧对不起孩子,因为他没有来得及给女儿多少父爱。今后,就留下她们孤儿寡母了……他哽咽着说不出话来。6岁的女儿扑到爸爸身上说:“爸爸,你不能死,你死了,人家的小孩会欺负我的……”
  10月22日,弥留之际的陈小平,在说话非常吃力的情况下,还让妻子转告部队领导几句话,他说:“支队长,我快不行了,有几句话再不说就来不及了。我们铺设沥青路面的方法应改进,拌合料离摊铺点太远,油温难以控制。沥青锅和预温炉距离太近,不安全。熬沥青的战士……太苦……太危险了,容易烫伤,需要……需要……”一阵剧烈的喘息中断了他要说的话。1989年10月25日,陈小平带着在高原边疆十年鏖战的征尘,带着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带着无愧于人生的坦荡情怀,走完了他短暂的生命旅程,告别了他为之奋斗的这个世界。
  陈小平生前所在支队党委在一份报告中对陈小平的评价是:“他是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别人有的困难和烦恼他都有,而且更甚。但别人没有克服的困难他克服了,别人没有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别人没有超越的境界,他超越了。”“碧血洒满天山,捐躯为谁?为国威军威振奋;夫妻十年分居,幸福何在?在千家万户团聚。”
  为了弘扬陈小平的为国献身精神,1990年1月18日,武警交通指挥部决定,给陈小平追记一等功,并号召所属部队官兵向陈小平同志学习。中共中央国家机关党工委追授他为“优秀共产党员”。
  交通部党组决定,授予陈小平“优秀基层干部”的荣誉称号。部长钱永昌题词:“学习陈小平同志献身交通建设、不畏艰险、忘我拼搏精神,扎根基层、忠职尽责、密切联系群众的优秀作风和对同志诚挚无私、满腔热忱的高尚风格,为交通运输现代化而奋斗。”
  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把陈小平作为新疆90年代第一个雷锋式的先进典型,号召全疆各族人民学习陈小平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全国政协副主席王恩茂题词:“向陈小平同志学习,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疆,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自治区党委书记宋双良和自治区主席铁木尔·达瓦买提也分别题词,称赞陈小平是“雷锋式的英雄”。
  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疆日报》、《中国交通报》、《北京日报》、《人民武警报》等十几家新闻单位,纷纷发表消息、评论、社论和长篇通讯,报道陈小平的事迹,赞誉陈小平是“钢铁战士”、“优秀共产党员”、“军人的楷模、时代的典范”、“人民的好儿子”。
  天山垂首,祭奠着战士不朽的忠魂。
  戈壁溅泪,诉说着人民对英雄的爱戴。
  (武警交通总队第六支队)
  同名人物:

陈小平 (1877~1952) 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 [当代]
陈小平 浙江省杭州余杭 [当代]
陈小平 革命烈士 陕西省汉中南郑县 [近现代]

  同年(公元1959年)出生的名人:
陈道顺 (1959~1991) 革命烈士 山东省泰安市肥城市
崔大庆 (1959~1995) 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
安珂 (1959~1983)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
庹震 河南省南阳市方城县
谭桂林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
+ 更多公元195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9年)去世的名人:
陈为超 (1964~1989) 革命烈士 江苏省盐城射阳
崔国政 (1968~1989) 革命烈士 吉林省通化辉南
田海燕 (1913~1989) 四川省泸州市泸县
何君侠 (1913~1989)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
吴三立 (1897~1989)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
朱志淞 (1910~1989)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
+ 更多公元198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