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北京>

梅雨田

梅雨田为

  梅雨田,京剧琴师,是著名的皮黄音乐演奏家,胡琴、笛子、鼓等,样样精通。梅兰芳伯父。祖籍江苏泰县,久居北京。早年拜贾祥瑞、李四为师,习胡琴,虚心受业,享名较早,曾长期为谭鑫培伴奏。对谭派艺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深得谭氏器重,有胡琴圣手之称。梅雨田与谭鑫培和单皮鼓名手李五(李奎林)合称三绝。
  早年拜贾祥瑞、李四为师,习胡琴,虚心受业,享名较早,曾长期为谭鑫培伴奏。对谭派艺术起到烘云托月的作用,深得谭氏器重,有胡琴圣手之称。梅雨田与谭鑫培和单皮鼓名手李五(李奎林)合称三绝。风格平正大方,规矩严谨,格调高而韵味醇,声声与剧情吻合,神趣盎然。后世琴师多承袭梅氏艺术,号称梅派。他曾从钱青望习笛,能吹奏昆曲300余套。亦工唢呐,曾任清朝内廷供奉。
  人物生平
  梅雨田早年习京剧胡琴,拜前辈名家贾三(祥瑞)、李四为师,虚心受业,享名较早。又博采樊三(景泰)、韩明诸名家之所长,曾长期为谭鑫培操琴。他的胡琴手音绝佳,沉着圆浑,好用长弓,指法、弓法、腕力均矫健灵活,伴奏疏密相间,应用得体。音之紧密处,手指上下,急如飞轮,准确流利。尺寸快慢,轻重疾徐,与“谭腔”配合,丝丝入扣,对谭派艺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被谭鑫培倚为右臂,有“胡琴圣手”之称。他与孙佐臣为胡琴演奏上的两大流派,影响深远。后世胡琴,更多承袭梅雨田派。梅派伴奏风格,平正大方,规矩严谨,格局高而韵味醇,不滥用“花点”以炫耀技巧,贵在处处与剧情吻合,于平淡中将谭腔烘托得入微入妙,神趣盎然。陈彦衡赞为“刚健而未尝失之粗豪,绵密而不流于纤巧”。
  梅雨田曾从南昆名笛家钱青望习笛,能吹奏昆曲300余套。亦工唢呐,对各种曲牌,无不娴熟。曾为清内廷供奉。谭鑫培在百代公司录制的《卖马》、《洪羊洞》唱片,均系梅雨田操琴。
  梅雨田在京剧场面上,无论武场还是文场各种乐器样样精通,因此年轻时就有“六场通透”之美称。他出生于1865年,三岁时就对乐器发生兴趣。八岁开始学拉胡琴、吹笛子。“四喜班”的琴师贾祥瑞是他启蒙老师。由于他勤奋好学,昆曲戏能吹三百余出,胡琴戏无一出不精,曾长期为“谭派”老生创始人谭鑫培操琴,与单皮鼓手李五(李奎林)合称三绝,并被选入清宫内廷当差。梅雨田不仅为谭鑫培伴奏取得很好效果,就是为他侄子梅兰芳青年时期唱戏时伴奏,也同样取得烘云托月的效果。如梅兰芳在宣统三年(1911年),在北京文明茶园第一次演出《玉堂春》时,就是梅雨田拉的胡琴,使听众沉浸在艺术享受的热烈气氛之中。当时其他胡琴手无不崇拜他的琴艺,京城许多亲贵,包括很有音乐天赋的陈彦衡在内,纷纷向梅雨田请教或拜师学戏、学音乐。他虽性情孤傲,但对上门求教者极有耐心,每每慷慨施教,直至求学者满意而去。
  早年长期谭鑫培操琴。他的演奏,音色纯净、节奏鲜明、板眼准确、运弓自如、格局严谨,托腔包调尤佳。熟悉昆曲曲牌,有广博的京剧音乐知识和丰富的舞台经验。陈彦衡评价他:“昆曲熟习不下三百余出,唢呐曲牌无一不精,胡琴的指法章法与曲牌之源流、派别之异同,莫不分门别类,考据精评,非仅以一、二花点博得彩声。”他的一把京胡传用了三代,谭鑫培在世时,为他伴奏了多年。梅兰芳年轻时,梅雨田又用这把京胡为他吊嗓,20世纪60年代初,杨宝忠也用这把京胡为梅葆玖伴奏过,一把京胡伴随梅家三代人的艺术生涯,被人们传为佳话。
  梅雨田四十八岁时,因病于民国初年,即1912年,与世长辞。在其传世录音中的一张半唱片,即谭鑫培的《卖马》一张两面和《洪羊洞》一面,皆是梅雨田先生操琴,然而这三张唱片便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张最早的声音记录。从这三面唱片中,我们不难听出梅雨田先生杰出的操琴技艺,在当时给人们留下了“最完美地合作”一说。独领二十世纪初的中国京剧伴奏界的-达三十年无人超越。
  茹莱卿是他的京剧胡琴(京胡)学生。
  成就
  梅雨田,他的名叫大锁,精通胡琴。拉胡琴的是认为手能发音的是最好的,梅雨田身体肥壮,皮肤润滑,所以他的手发音是天下第一流的。他又性情聪慧,听到各种声音,就能摹仿,很能领会到其中的意趣。
  胡琴本来没什么奇特的声音,自从梅雨田演奏以来,凡是喉咙能发出的,丝弦也能够发出,轻柔地拨弄丝弦能使声音细小得像苍蝇,放开丝弦能使声音大得像猛虎吼叫,连续拉奏能使声音细密得像下雨,停止拉奏声音就像风一样散去,气势盛大,出神入化,声音清脆而响亮。其他的琴师都是一板一板地数着乐调,取得和谐之音才停止。梅雨田从过门开始就拉出新颖美妙的乐音,到歌唱处,愈加有条不紊、一一合拍。一般,从人的喉咙发出的声音,能细密能持久,丝弦发出的声音就一响就停止了。梅雨田拉胡琴,音与音之间更紧凑,凡是有间隙处,全加上一个辅助的乐音,每一节都加上,不让它有丝毫的空白。梅雨田弹拨的手指忽上忽下,快得像风轮在转动,细密得像蛇足,哪个音应该深深按下、使它紧急,哪个音应当轻轻一抹,使它弥散在空中,虽然烦琐让人记不住,但梅雨田能用耳朵来领会,凭借自己的灵气贯通,没有不达到神妙精微的境界,每首乐曲都穷尽了它的趣味。
  六场通透
  梅雨田年轻时就有“六场通透”的美称,是公认的戏曲音乐家。他之所以从事戏曲音乐,跟父亲梅巧玲有关。梅巧玲有“义伶”之称,但他的“义”并不总能得到回报,当角儿或场面(即乐队成员)闹脾气而告假罢演时,梅巧玲痛心疾首之余便在妻子面前发牢骚说:“我一定要让咱们的儿子学场面。”
  梅雨田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出生于1865年,刚满三岁,就坐在一个木桶里,抱着一把破弦子,叮叮咚咚地弹着玩。八岁时父亲问他想学什么,他说:“我爱学场面。”梅巧玲听了别提心里有多欢喜。此后,他便把京城里的吹拉敲弹各路好手都请来教儿子。“四喜班”的琴师贾祥瑞成为梅雨田的开蒙老师,京城其他名手如李春泉、樊景泰、韩明儿、钱春望都教过梅雨田。梅雨田天资聪慧,在音乐方面也有天份,吹拉弹拉样样拿手,无论什么一学就会,终于没有辜负梅巧玲的一片苦心和厚望。
  梅雨田性格孤僻高傲,常与和他合作的演员闹不愉快。当时的场面只有六人,分武场、文场。武场有单皮鼓、大锣、小锣;文场有胡琴、月琴、三弦,而胡琴又兼笛子、水镲、唢呐;月琴要兼铙钹、笛子、唢呐;三弦要兼堂鼓、海笛、唢呐。梅雨田因为无论武场还是文场,无论胡琴还是月琴样样精通,因此就有了“六场通透”称号。
  最理想的搭档
  有几年,梅雨田被召进宫,为著名老生、“谭派老生”的创始人谭鑫培操琴。谭老板的唱腔,梅雨田的胡琴,配上鼓师李五的鼓,可谓珠联璧合。三人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搭档,可却因各自孤傲的性格而常闹意见,外界一会儿传他们散伙了,一会儿又说他们和好了,莫衷一是。不过只要一上台,谭老板唱得来劲,梅雨田便弹得畅快,李五的鼓敲得也痛快,唱得拉得打得,三人之间的配合天衣无缝。
  用技艺维持生计
  无奈之下,梅雨田也只有外出谋生了。可一个琴师除了操琴演奏外还能会什么呢?梅雨田万般苦恼之余突然想起他认识的一家修表店的赵师傅。赵师傅虽然从事修表业,但平时爱听戏,尤偏爱胡琴,他和梅雨田是旧好,两人曾经互传技艺,他向梅雨田学拉胡琴而梅雨田则向他学习修表。不久,赵师傅琴艺大长,而梅雨田也学会修表这一技能。平时家里大小钟表都由他来修,甚至邻里亲朋家的钟表坏了也上门请他修,他也乐意帮忙却分文不取。此时,他不得不利用这偶然学成的技艺维持生计了。
  逐渐中落
  梅巧玲、梅竹芬相继去世后,一家大小的生活重担便压在了梅雨田一个人的身上。梅巧玲死时留下几间房,梅雨田操琴伴奏的戏份早期和一般的场面差不多,后来为谭老板操琴后,戏份才有所提高。按说要维持家庭生活本来是没有多少问题的,但梅雨田不懂理财。
  八国联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街市一片萧条,多家戏园茶园被烧了,剩下的几家也关门歇业,戏班不得不停演而断了戏份,演员们只得外出自谋出路。名丑萧长华为了生计不得不上街卖烧白薯,名净李寿山上街叫卖萝卜和鸡蛋糕。
  梅家虽然不至于此,但梅雨田虽是名琴师,但也是演出一场挣一份钱,没有演出也就没有收入,梅家仅靠梅巧玲留下来的产业维持生计,时间一长,坐吃山空,富足的梅家逐渐中落,直到入不敷出、寅吃卯粮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