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江门市> 江海人物

陈伯坛

[公元1863年-1938年]

陈伯坛为[公元1863年-1938年]

  陈伯坛(1863~1938),字英畦,广东省新会县人。少时博览经史,尤精《周易》。21岁中秀才,光绪二十年(1884)考取广东第七名举人。在书院就读时,曾在同窗学友处得阅张仲景《伤寒论》,深为书中精辟医学理论所吸引,叹为“天书”,由此潜心医学。22岁即在广州书坊街设馆行医,不少疑难重症,经他施治,多转危为安,因此医名远播,门庭若市,成为广州的一代名医。民国19年(1930)因医馆所在地开辟马路须拆迁,乃举家迁往香港,继续行医济世,并经常参加中西医会诊,挽救了不少垂危病人,在港九深得群众称誉。
  陈伯坛博览历代中医古典医籍,上溯《黄帝内经》、《难经》,旁及各家学说,特别对于张仲景学说更刻苦探求,曾说“余读仲书几乎揽卷死活过去”。他主张对仲景学说要“以经解经”(即用《内经》、《难经》等经典医籍的理论去领会、阐发仲景学说的精神),读《伤寒论》应与《金匮》合璧而观。强调阴阳为纲要,阐发三阴三阳气化学说。在医学理论上多独特见解,如对“标本气化”,认为“气者化之本,化者气之标,化宜盛不宜衰,而气又贵藏不贵露”,阐发了中医理论独特体系的精义。
  陈伯坛在临床治疗中善于运用仲景方,但也不排斥时方和对仲景方的加减化裁。用药惯用较大剂量,故在群众中有“陈大剂”之称。清末两广督署谭制军患外感,缠绵一月不愈,谭友推荐伯坛为其诊治,并告知伯坛,谭曾服桂枝三分便流鼻血,嘱伯坛切切不可用桂枝。及伯坛到诊,虽时值初夏,见谭仍身穿棉衣,汗涔涔而不自觉,脉浮而弱。伯坛诊断为《伤寒论》的桂枝汤症,仍处以桂枝汤原方,且桂枝用量重达九钱,旁人都为之咋舌,认为谭必不敢服用。但当谭细阅伯坛所写脉论,大为赞赏,说“此公下笔千言,定有真知灼见”,即照方煎服一剂,结果次日病状悉除。
  陈伯坛在繁忙的诊疗工作之余,还致力于医学教育事业。清宣统元年(1909)曾应聘出任广东陆军军医学堂总教习。民国13年主办中医夜学馆,专门讲授《伤寒论》。迁港后,又在香港开办“伯坛中医学校”,培育中医人才,其弟子散处粤、港、澳各地,四会彭泽民(1875~1956)、中山程祖培(1889~1966)则是其中的佼佼者。彭泽民为爱国民主人士,1927年曾参加南昌起义。起义失败后到香港,以行医作掩护,继续从事革命活动,适伯坛开办中医学校,当时彭虽已年过半百,仍入校学习,随侍伯坛诊病,无间风雨寒暑,得伯坛悉心传授,后成为香港名医。程祖培原曾在广东陆军军医学堂、光华医学堂等学习西医,因慕伯坛之名,到中医夜学馆学习,后在中山石岐以中医名世,闻名于中山、澳门一带。伯坛以其多年研读《伤寒论》的心得,写成《读过伤寒论》18卷,其间曾三易其稿,于1929年刻版印行。此书考证历代《伤寒论》不同版本字句,阐发仲景学说,并以临床实践经验印证,对自宋以来各家注疏,亦多所批评,自成一家之言,深得中医同道和社会人士好评。广州市名老中医吴粤昌(1915~1989)曾有《阅<读过伤寒论>有感》七律一首:“双眸初倦夜方阑,皓首穷经笑互看。岭海风流元不忝,岗州清气得来难。人如麟角光青史,书似骊珠扫异端。信否南阳曾复活?一枝好笔解伤寒。”惜此书初版印数有限,且原版在抗日战争中被毁,存世不多。1954年经彭泽民向卫生部推荐,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重刊,得以在全国传播。此外,伯坛还著有《读过金匮》、《麻痘蠡言》两书,均曾印行。
  伯坛对求诊病者,不论贫富贵贱,均悉心诊治,一视同仁。1938年在香港病逝。
经历历史事件:

南昌起义 (公元1927年)

同年(公元186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