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安庆市> 桐城人物

余珊

[明]

余珊为[明]

  桐城的嬉子湖中有个小岛叫嬉子墩。在嬉子墩的蓊郁草木中,藏有一座颇具规模的古墓叫“余珊墓”,墓前神道如仪,石人、石马俱在,乃是一处挂牌保护的省级文物单位。余珊何许人也?史书记载:“余珊,明桐城人,字德辉,号竹城。正德三年(1508)进士,授行人,擢御史。”
  原来是个管纪检的言官。言官的本分便是纠察风纪,与不良人事作斗争。然而这斗争的形势却往往极其微妙,因为你面对的常常是比你更加位高权重之人。这时,你往往是打不着狐狸反惹一身骚,更有甚者,会因此罹祸倒霉。
  余珊屡次进谏,并无效果。比如某次他上疏提拔-过滥,矛头直指内阁大臣,人家官比他大,根本对他的谏章不予理睬。正德皇上忙着收干儿子、宠宦官、信-,也没空看那些劳什子。余珊谏大臣都没起作用,却还来谏皇上,说皇上这样不理朝政,一味与干儿子和番僧们鬼混是大大的不妥,宠信宦官更是错之又错。这还了得?没等皇上发话,那些宦官们就反扑过来,派出锦衣卫,将他捉拿下狱。明朝的锦衣狱可是鬼门关,何况正德朝的锦衣狱是大宦官刘瑾的地盘儿,在那里,屈死的冤魂难以计数。余珊被捉拿进来,屡遭杖刑,几番死去活来。幸得朝中尚有几个直臣,仗义执言,将其救得出狱。最终连降数级,贬到小小的安陆县做了判官。
  直到刘瑾0,正德驾崩,嘉靖当朝,余珊才渐渐得以重用。擢江西佥事,迁四川按察使等。
  嘉靖四年,皇上下诏广开言路。余珊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竟洋洋洒洒写了一份长达一万四千余言的奏疏,力陈由正德朝开始的十个日渐严重的朝政弊端,称之为“十渐”,口吻之凌厉,得罪人之多,实在令人替他担心,担心他又会因此招来祸端。
  然而,读这“十渐”疏,看正德朝之无耻之尤,又忍不住让人拍案叫绝,且略引几“渐”内容为证———
  陛下有尧、舜、汤、武之资(先不免要拍拍皇帝的马屁,此也是题中应有之意),惜无稷、契、伊、周之佐,致时事渐不克终者有十:
  正德间,逆瑾专权,假子乱政,不知纪纲为何物,幸陛下起而振之。未几,而事乐因循,政多苟简,名实乖谬。宫府异同,纷泄沓,以为在朝廷而不在朝廷,以为在宫省而不在宫省。遂至天子以其心为心,百官万民亦各以其心为心。此纪纲之颓,其渐一;
  正德间,士大夫寡廉鲜耻,趋附权门,幸陛下起而作之。乃今,则前日之去者复来,来者不去。盖自浮沈一世之人擢掌铨衡,首取软美脂韦,重富贵、薄名检者列之有位,致谀佞成风,廉耻道薄;甚者侯伯专纠弹,罢吏议、礼乐。市门复开,贾贩仍旧。此风俗之坏,其渐二;
  正德间,国柄下移,王灵不振,是以有安化、南昌之变,赖陛下起而整肃之。乃塞上戍卒近益骄恣。杀许巡抚,姑息之;顷,遂杀张巡抚,缚贾参将,姑息之;近复缚桂总兵,致榆关妖贼效之而戕主事,北边库吏仿之而贼县官。陛下惑鄙儒姑息之谈,牵俗吏权宜之计,遂使庙堂号令出于二三戍卒之口。此国势之衰,其渐三……
  最后,他还这样总结:“此十者,天子有一无以保四海……”此疏虽拿正德说事,可条条最后都指向了当朝。
  真是个谏不怕死的言官,这样指斥朝政,打击一大片,那些正德朝的大臣们如今又在嘉靖朝当官,你说他们“寡廉鲜耻”,他们可有你好果子吃?果然那洋洋-并未起到作用。他最终死在了四川按察使任上。
  作为言官,他敢于纠察别人,正是因为他自身过得硬。《明史》说他“居官有威惠,律己甚严,清节始终如一。”史书上还记有这样一个故事,说他居宅狭窄且地势不好,常遭水淹,邻居想让出地基,给他扩建一下房屋,他说:富贵而占穷乡邻便宜,不义;年老而疏远旧识,不仁。邻居道:大树之下,草木应该让之。他说:不对,大树应该给草木遮阴;我不能照顾于你也就罢了,还能作贱于你?
  所以这余珊,不能讨皇上和大臣们的欢心,倒是很得老百姓的拥戴。在他做过官的地方,老百姓甚至于给他建了生祠,日日为他焚香祷告。
  他的“十渐”疏,虽然没有在当朝当代起什么作用,倒也被史家收入了《明史》,以为后世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