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黟县人物

张小泉

[明]

张小泉为[明]

  张小泉,南直隶徽州府黟县(今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人。张小泉长到三、四岁,刚刚能走路,就蹲在炉边帮0拉风箱;长到八、九岁,身个儿比砧子才高出一点点,就和他爸做对手,学着打小锤。等张小泉长成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就接过他爸的大锤了。张小泉自小机灵聪明,肯用心学习,他爸又只有他这一个儿子,尽心把祖传的手艺教给他。所以没几年工夫,张小泉不但学会了祖传的手艺,自己还在熔、铸、锻、打、磨各方面琢磨,想了许多巧方法,打铁的本领更比他爸高出一头。他铸的犁尖,耕起田来又深又快;他打的锄头,锄起地来又轻又巧;从他那儿买的菜刀,剁骨头也不会卷口。
  张小泉一落娘胎便跌进泉水里,自幼就和水结上了缘,便起名“张小泉”。后来,张小泉有三个儿子,拉扯大了,大儿子就接过了他的大锤,二儿子和阿哥做对手打小锤,小儿子也帮忙拉风箱。
  张小泉这人别样都好,就是生性暴躁。他又爱管闲事,打抱不平,所以得罪了财主富绅,在乡下立不住脚了,爷儿四个只好挑起铁匠担子,流浪到杭州,在大井巷内搭个席棚,开起一爿铁匠铺来。大井巷在城隍山脚,是一处热闹的地方,张小泉在这里开铁匠铺,生意倒很不错。再加上他的手艺好,出品精,爷儿们又肯下死力做生活,日子倒一天比一天过得好起来了。
  大井巷里有口大井,井水很深,也很清凉,大街小巷家家户户都吃这口井里的水。有一天清早,大家都来挑水,吊起水一看,黑漆漆的,像烂泥浆,臭味直冲鼻子,连隔夜饭都要吐出来。真奇怪,昨天还是清洌清洌的,怎么一夜工夫就变了样呢?后来到处打听,据一个年纪顶大的老公公说:他小时曾听老辈人讲过,这大井直通钱塘江,钱塘江上游有两条乌蛇,隔许多许多年就钻到这口清凉的大井里来交尾下蛋。乌蛇嘴里吐出毒涎,就把井水弄得像烂泥汤一样。
  大家听了,忙问:“这乌蛇什么时候才走呀?”
  老公公回答说:“那就由它了。”
  “有没有办法制伏它呢?”
  “要制伏它,那只有下井去跟它拼!”
  这口深不见底的水井,就是里面没有毒蛇,也没有人敢下去呀!大家你望望我,我看看你,急得火烧火燎。 张小泉听说这事,带了儿子也挤进人群里来看个究竟。他皱起眉头,想了一回,拉住一个街坊说:“拜托你到酒店买两坛老酒来!”又拖牢一位邻居说:“麻烦你到药铺买两斤-来!”街坊邻居不知道他要做什么,就照着他把老酒和-买来了。他又回过头去,朝大儿子吆喝道: “快回家去拿我的大锤!”等他儿子拿了回来,张小泉就把两斤-倒进两坛老酒里,顺手捧起一坛,“咕嘟咕嘟”一口气喝干了。接着,解开钮扣,脱下衣裳,露出紫红色的胸膛,鼓鼓突突的肌肉。又捧起另一坛酒,往自己头顶上一倒,哗啦一声,-酒从他头顶直淋到脚跟。大家看了,还来不及问他做什么,要不要帮忙,他一把夺过儿子手中的大锤,往前小跑几步,扑通一声,就跳进大井里去了。
  张小泉喝了、淋了解毒的-酒,跳进井里后,只觉得身子呼呼地往下沉,沉呀沉呀,好一会儿才沉到井底。他睁开眼睛一看,嗨,井底里宽阔得很哩!他朝东找找,没发现什么;朝西寻寻,也没有发现什么。后来走到北面尽头,才看见暗角落里有两条漆黑发亮的乌蛇,有手臂那么粗,颈交颈地盘绕在那里。张小泉眼明手快,不等两条乌蛇分开,就挥起大锤,“咣!咣!咣”一连三锤,锤锤都砸在两条乌蛇相交着的“七寸”上,把两条乌蛇的颈脖子砸得扁扁的,粘到一块了。两条乌蛇就这样甩甩尾巴死啦。张小泉砸死了乌蛇,便一手提着大锤,一手拎着蛇尾,屏住气,慢慢地泅出水面来。
  等张小泉的头钻出水面,围在井边守候了一整天的乡邻,赶紧放下绳索,一把一把地将他拉上来。张小泉爬出井口,就把两条乌蛇往地上一摔,咣一声,把人们吓了一大跳。大家起先很害怕,后来看它一动不动,真的死了,才敢走近去,伸手摸摸,冰凉冰凉的,拿棒子敲敲,梆硬梆硬的直响。传说这是两条乌蛇成了精,炼成钢筋铁骨的缘故,张小泉要不是个老铁匠,恐怕还收伏不了呢。
  除掉了乌蛇,大井里的水又变得清洌洌了。
  张小泉把两条死蛇拖回家里,看看又想想,想想又看看,看了三天,思了三夜,在纸上画出一个图样来。爷儿四个就照着图样,在蛇颈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钉子,把蛇尾巴弯过来做成把手,又将蛇颈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飞快飞快的。这样,就打造出第一把很大的剪刀来。爷儿们高兴极了,便将这把剪刀挂在铁匠铺门前,当做招牌;又仿着打造出许多剪刀出卖。
  以前,人们还不知道用剪刀,裁衣用刀子划,断线拿刀子割,很不方便。张小泉造出剪刀以后,裁衣剪线那就轻快方便得多了。因此大家到张小泉铁匠铺来买剪刀,差点挤破了这小铺子,踏平了这店门槛,忙得张小泉爷儿四个,光打剪刀都来不及卖。
  荣誉
  “张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间被列为贡品,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二等奖,新中国三次全国评比均获第一名。
  张小泉剪刀的名气后来越传越大,销路也越来越广,便成了闻名全国的杭州特产。张小泉死了以后,他的三个儿子各立门户,三家铁匠铺都用“张小泉剪刀”的招牌。张小泉还收过不少徒弟,他们知道了,就说:“儿子好用阿爸的招牌,徒弟也好用师傅的牌子!”于是,也都挂起这个招牌来。儿子传儿子,徒弟传徒弟,杭州的“张小泉剪刀”店也就越来越多,数也数不清了。还有一些人钻空子,冒充张小泉的子孙或者徒弟,也挂同样的招牌。所以到后来,杭州的刀剪铺挂的都是一色“张小泉剪刀”店的招牌。
  张小泉去世后,其子张近高继承父业,为保护本身利益,在“张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记”两字,视为正宗。乾隆年间,张小泉近记剪刀已列为贡品。清宣统三年,张小泉以“海云浴日”注册。至解放前夕,张小泉剪刀店濒于停业,1956年张小泉等32家剪刀店实行公私合营,建成张小泉近记剪刀总厂。1958年6月,改名张小泉近记剪刀厂。张小泉剪刀以选料讲究,镶钢均匀,磨工精细,锋利异常,式样精美,经久耐用而著称,名扬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