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池州市> 东至人物

谢宗安

[公元1907年-1997年]

谢宗安为[公元1907年-1997年]

  谢宗安(1907—1997.2)字钟厂,晚号三石道人,又号磊翁。东至县查桥乡马田兰城坂人。谢宗安出身书香世家,父亲谢国恩为晚清贡元。他幼年受家庭教育,15岁入周学熙创办的弘毅学舍,跟随海内经学权威桐城人姚永朴先生、古文学家陈朝爵先生研习经史文词,18岁入安徽第七师范学堂深造。回乡后开设书馆授业,由于其学问深厚,家境富裕,颇受地方人士敬重,建国前夕曾一度担任伪马田乡乡长,解放大军渡江时,秘密潜逃至上海,后到香港,1953年定居台北。1997年2月28日病逝于台北,享年91岁,遗体安葬于台北县山佳净律寺。
  一、开馆授业,钻研书法
  谢宗安对于书法艺术情有独钟,幼年习读书法就表现出少有的执着,后来从师治学,课余时则大量临摹汉魏碑帖,以致于年轻时代就在书艺界小有名气,同乡名望许世英对他赞赏有加。
  谢宗安学成回乡后,经亲友请求设馆授业,据当年谢的学生冯兰田回忆:谢府系二层楼砖瓦房,门前有个小土场,一条土路通向冲田外,路南是山脚下的溪涧(70年代修柴山水库时,谢府房屋被毁。)旁边建有佣人住的土砖房。谢府当时有四个大人,谢宗安夫妇,夫人严月云,桐城人,出身书香门弟,能诗能文。谢宗安父母,谢的父亲谢国恩,银须鹤发,着土布衣衫,大热天土布袜子也穿得整整齐齐,耳有点聋,然谈话声如洪钟,一根旱烟杆兼做拐杖从不释手,有火无火都吧哒吧哒吸几口。谢的母亲,农村妇女,勤劳慈善。学馆由谢宗安负责。他教书严肃,不苟言笑,生活起居有规律。早上要求学生用草纸练魏碑和早读;早饭后劳动,谢宗安自己也参加,他砍柴烧炭,推车种地样样在行。下午有时上山摘野果,捉鸟追兔,那时山里野兽多,经常看到虎豹野猪獐鹿,谢先生有支-,常常同村民们去打野猪。晚上时间集中上课,读《左传》、《东莱博议》、《古文观止》、《故辞类篡》和唐宋名篇等。教授方法主要是死记硬背,略作讲解。有时晚上不上课,谢先生就带领学生打着火把到小溪中捕鱼,师生兵分三路,上游捶鱼藤入水毒鱼,沿溪赶鱼下来,捕鱼的关口用筲箕、畚箕兜鱼。山溪无泥沙清澈见底,游鱼可数。月色泉声,松涛竹影,以这诗一般的境界陶冶师生性情。校舍在楼上,谢老先生不大上楼,只是时常出题,要学生做诗,或出对要学生对对联。做好后,大声读给他听,高兴时他笑嘻嘻地摸摸学生的头,读不好,就指点几句,如有一次在批阅冯兰田的诗作时,就批阅道:“作诗不要慌着把题目写进去”,使冯兰田终生受益。
  课余时间,学生们经常看到谢宗安先生在书房里练书法,对篆、隶、楷、章、行、草等各种字体都进行广泛深入的探求,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这为他后来成为台岛著名书法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定居台北,书艺遣怀
  谢宗安先生45岁定居台北后,在工作之余便以书艺遣怀。为了推动书法艺术在台湾地区的普及与发展,曾经和台北同道李超成、马春华、王恺和、王壮为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中华书法学会”。后来又与书法同仁马绍文、高拜石、龙光发、陈其铨、邓济荣、施荣宏、石叔明等7人成立了“八俦书会”。谢先生68岁公职退休后,便潜心致力于书法创作,又创办了“橄榄斋学会”(内含十个子会:墨象、墨缘、墨皇、墨华、墨芗、墨林、墨涛、墨音、墨兰、墨源)。同时正式开馆授徒,偶尔也到机关、学校举办书艺讲座。他的教学宗旨在于立德修身。他认为人品须与艺品合一,通过书艺的研习来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以致于移风易俗,净化社会的功效。由此引起广泛影响,追随者达几千人。谢宗安乘势将“橄榄斋书会”扩大为“中华书道学会”,成为台湾地区最负盛名的书艺组织,从而将自己的事业推向了巅峰。
  谢宗安先生的书法由于受阮芸台、包慎伯、康长素等碑学名家理论的影响,作书向来以中锋为主,运笔多采用逆人平出之法。因此,他的作品无不笔力矫健,大气磅礴。篆书以金文及石鼓文为主,八分书则出入桓灵诸刻,成体最早,得力于华山庙牌及石门颂者独多。真书以北朝碑牌为主,于郑道昭诸刻及石门铭等园笔魏碑尤所致力。至于行草,中岁以前,虽亦尝于二五一路之兰亭、雪教上用功,终以笔路不协,而废然改图。乃撷取石鼓文的劲涩,石门颂之开张,益云以石门铭之错落,始渐蜕化成自家面目,雄放自然,风格独特,为志此段陶铸之艰辛历程,因自号为“三石道人”(或磊翁)。晚年将汉分结体与魏楷方笔溶为一炉,名曰“汉魏合体书”,亦名“分隶合体”,沉鸷劲拨,别开生面,老而弥笃。
  谢宗安先生在书法艺术上的杰出成就,不仅受到海峡两岸人们的仰重,甚至在海外邻国书法界也享有极高声誉。韩国曾经举办全国美展,特别聘请谢先生为主审委员,凡众评委意见发生分岐,相持不下时都由谢先生一捶定音,大家无不叹服。他在-立历史博物馆、台北中山堂、高雄市立文化中心以及日、韩、新、马等国多次举办个人大型书展,受到极高评价。
  三、心系祖国,回报家乡
  谢宗安先生心系祖国,盼望海峡两岸早日统一,在旅居台湾的40多年里,念念不忘祖国大陆和生他养他的故乡东至。自-解冻后,从1990年至1995年,在6年多时间里,谢先生以80多岁的高龄,曾四度往返海峡两岸。除探亲访友外,1991年秋,在首都北京,安徽省城合肥、东至县城尧渡分别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1993年夏,谢先生应北京同道的邀请,以中华书道学会名誉理事长的身份率领中华书道学会成员和北京同道一起在天安门前历史博物馆举行海峡两岸书法交流联谊展,借以促进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联展结束后,谢先生回故乡东至县探亲。途经安庆市,亲朋 设宴款待,席间,大家谈到潜山县天柱山的开发,想请先生作书,摩崖刻石增添名山景观,谢先生欣然应允。回台后,谢先生每天准备数升墨汁,选八尺全开宣纸用粗如儿臂的斗笔,花三天时间,用分隶合体创作了杜甫《秋兴八首》的擘窠榜书镌于崖石之上,名曰:“秋兴崖刻石”,崖下建“秋兴亭”,内有谢先生生平事迹介绍。这块石刻长达12米,宽3米,面积达36平方米,字方约7.8层,字体遒劲古拙,运用分隶合体或汉魏合体。精妙的诗文与高超的书艺,堪称珠联璧合的“双绝”,极具艺术价值。这是天柱山三组寺旁石牛洞景区内幅面最大的摩崖题刻,也是唯一的一幅阳刻。
  谢宗安先生热爱家乡,曾不止一次地慷慨解囊,捐助家乡教育。他几次回到东至县通过探访参观,欣喜地感受到几十年来故乡发生的巨大变化,同时也看到某些山区乡村贫穷。身为学者的谢先生深知“要治穷先治愚”的道理,要发展经济首先必然搞好教育。1992年,他联络旅居台湾、香港的东至同乡捐资设立“旅台港同乡奖学金”,奖励东至一中勤勉上进但家境贫寒的学子。1993年回乡探亲,应邀到东至一中讲学,当他看到一中的教学大楼因资金短缺而停建时,当即捐资一万美元。另外,1993年他还向安徽省政协捐赠他个人的书法精品上百件,1993年向东至一中捐赠书法精品、书法集等80余件,后来台北中华书道学会还在该校设立了“谢宗安书艺陈列馆。”
  故乡东至学子深深缅怀谢宗安先生,他的书法造诣使人钦叹,而他的爱国爱乡精神更使人津津乐道。

同年(公元190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7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