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广东省> 梅州市> 梅江人物

杨简

[公元1911年-198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简为[公元1911年-198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简
  杨简(1911年8月8日—1981年5月10日),出生于广东梅县。病理学家、实验肿瘤学家。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
  杨简于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父亲为清末拔贡,辛亥革命后当过中学教员,还曾任广东省政府秘书长。杨简的父亲在考取拔贡之前是一名秀才,杨简深受家庭读书学本领的教育和影响,自幼勤奋好学,聪明伶俐,少年时就读于广州中山大学附属中学。15岁就考取了中山大学医预科,两年后进入中山大学医学院学习。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获全优金牌奖,留校任教。杨简在医学院跟随我国著名病理学家梁伯强教授从事病理学教学、临床病理检验及其科研工作,1942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抗日战争时期,杨简还兼任了江西医学专科学校、孙逸仙医学院、光华医学院等院校病理学的教学工作,为培养医学人才,不辞辛苦,奔波于几个学校之间,根据各校特点和学生的水平,讲授不同内容的教材。1945年由中山大学派送,杨简赴美国宾州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和癌症研究所进修病理学和肿瘤学。1949年回国。
  杨简是我国实验肿瘤学的创始人之一。1953年杨简和他的同事在中央卫生研究院建立了我国第一株可移植性肿瘤株,命名为小鼠梭性细胞肉瘤(SP),这是一种生长比较稳定而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瘤株。1958年在实验医学研究所正式成立我国第一个瘤株实验室,相继自行建立了10种大鼠、小鼠瘤株,并从国外引进大鼠、小鼠及家兔瘤株10余种,系统研究了这些瘤株的生长特性及组织学类型,建立起一套瘤株保种传代方法和操作规程,在全国各地推广应用。与此同时,还为有关科研单位及高等医学院校培训了一批实验肿瘤学人才。杨简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几种多发性肿瘤进行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对发病原因及其病理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为几种肿瘤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科学依据。例如,关于子宫颈癌和食管癌的研究。子宫颈癌是我国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临床观察表明,子宫颈癌的发生与子宫颈慢性炎症、宫颈糜烂、宫颈撕裂、生育过多、过早或过密、激素失调和包皮垢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此有人提出子宫颈癌综合病因假说,但未做定论。杨简设计了一系列动物实验,反复进行了大量的多次重复性实验研究,取得了大量数据,在此基础上说明子宫颈癌的发生是局部因素与全身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他进一步指出,局部因素中人的包皮垢与全身因素中的动情激素长期作用可能是致癌的主导因素;局部因素中宫颈慢性创伤是一个促癌因素。他根据病理形态学的变化,对小鼠宫颈病变进行了分级与命名。同时他还在实验小鼠观察到,长期单独注射动情二醇不仅可以诱发子宫颈癌、0癌,还会诱发出尿道癌。对这一新的发现,杨简在出席1962年莫斯科召开的第八届国际肿瘤会议上提交了研究论文,以后还全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外文版上。这篇论文在当时对于研究子宫颈癌病因有重要学术价值。食管癌也是我国常见的癌症,尤以北方多见。1963年,杨简带领研究组人员深入我国食管癌高发区河南省林县等地,开展食管癌病因调查。在对河南省及山西省一些农村中发病农户和非病农户的居住环境、生活习惯、饮食、卫生状况等进行对比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室研究验证,从病因学与发病学的角度,认为霉菌污染食物可能与食管癌病因有关,为食管癌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1980年出版了专著《食管癌的实验研究》。其内容丰富,涉及病因调查、动物食管癌与癌前病变模型的建立、可疑病因与发病条件的实验研究,以及与食管癌发病有关的基础理论研究,如癌变的阻断、增生与癌变的关系、癌变过程中的免疫反应以及病理形态学与超微结构的研究。其研究方法与结果不仅对研究食管癌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可以作为研究其他癌症的借鉴。为了推动食管癌病因学和发病学的广泛研究,提供实验手段,杨简用多环碳氢化合物首先建立起小鼠食管癌模型,并用亚硝胺诱发出食管癌与癌前病变,深入观察了大鼠、小鼠实验性食管癌的病理形态学及组织发生学。据此,他提出5级18种组织学病变类型。此外,还通过302例尸检,对食管黏膜早期病理形态学进行了观察,为了解与食管癌癌前有关的病理变化积累了丰富的科学资料。
  20世纪70年代末期,杨简开辟了实验肿瘤学的新领域——肿瘤侵袭与转移的研究工作。临床统计表明,75%以上的肿瘤病人死于癌的侵袭与转移,而国内研究甚少。癌细胞如何侵袭?侵袭的方式与性质是怎么样的?这是肿瘤学研究的基础性问题,也是难度相当大的问题。他和同事们设计了各种方法,建立了肿瘤淋巴道转移的模型,观察了各种不同动物肿瘤的转移特性。他应用光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进行细致的研究,发现各种癌细胞的侵袭方式是类似单细胞原生动物阿米巴的运动,以伪足的形式通过细胞间隙,穿过基底膜而进入正常器官。侵袭的过程可分为五个连续阶段。他认为恶性侵袭的主要原因是癌细胞寻找最佳营养环境。这些研究结果对了解侵袭与转移的本质与规律很有价值,同时也为寻找防治肿瘤侵袭与转移提供了新的思路。
  杨简对肿瘤学的科学研究工作高度执著,特别是对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的多发症和常见症,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希望早日征服它,以解除人民的痛苦和不幸。他急病人所急,急病人亲属所急,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健康,在身体严重贫血和大便潜血的情况下,仍忘我地工作。他的家人和同事多次劝他休息,去医院检查,都被他以研究工作忙而搪塞过去了。最后,身体实在不支才入院检查,可是为时已晚,确诊为晚期肠癌。这位为我国防癌事业奋斗了一生的肿瘤学专家,却被癌症夺去了生命。他的功绩和精神在中国实验肿瘤学的研究史上将永放光彩。
  回国后,杨简曾先后担任中山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代理院长,北京流行病学研究所病理研究室主任,中央卫生研究院病理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1978年改名为基础医学研究所)病理系副主任、病理研究室主任等职。先后还兼任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华病理学会主任委员,九三学社医学科学院支社副主任委员,四川省政协委员。他曾被聘为联邦德国《病理研究与实践》(PathologyResearchandPractice)杂志的国外。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同年(公元191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