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人物

杨嘉墀

[公元1919年-2006年,空间自动控制学家]

杨嘉墀为[公元1919年-2006年,空间自动控制学家]

杨嘉墀
  杨嘉墀(1919.7.16-2006.6.11)江苏吴江人,空间自动控制学家。 航天技术和自动控制专家,仪器仪表与自动化专家,自动检测学的奠基者。中国自动化学科、中国自动化学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人物生平
  1919年(是民国八年)7月16日生于江苏省吴江县。 他的祖父曾任震泽丝业公会会长,他的堂伯父建立了震泽丝业小学。崇文厚德的人文环境和殷实的家境,使童年的杨嘉墀较早接受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杨嘉墀随父母迁居上海,以优异成绩考取上海中学。
  1937年(民国二十六年)9月,杨嘉墀又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5-6]
  1941年(民国三十年)6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杨嘉墀穿越日军-线抵达昆明,先后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电机系助教和中央电工器材厂助理工程师。
  1946年(民国三十五年)初,杨嘉墀联系到芝加哥自动电话生产厂实习。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月,到美国哈佛大学工程科学系与应用物理系攻读博士学位。
  1949年,杨嘉墀以《傅立叶变换器及其应用》的博士论文,通过答辩,被授予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1950年至1955年期间,先后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员和美国洛克菲勒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1955年,美国过程仪器公司与杨嘉墀签订了生产合同,每生产一台仪器,给杨嘉墀100美元发明金。
  1956年回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 ,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所长。
  1956年,中国留美学生终于争取到回国的正当权利,杨嘉墀携妻女回到了祖国。当时,由杨嘉墀发明的光谱仪仍在生产,他把这笔发明金委托给哈佛老同学、日后闻名全球的电脑大亨王安保管。
  1957年,杨嘉墀参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筹建工作,并在同年9月与清华大学教授钟士模一起参加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成立大会。
  1958年初,他参加了国内工业自动化和仪器仪表的调查研究,提出了开展自动化技术首先要抓仪器仪表(当时按苏联的叫法为自动化技术工具)和人才培养。
  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杨嘉墀曾为该校自动化系的建设、授课和学生的毕业设计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当年在中国科技大学讲授的专业课程“自动检测”已于1978年由张是勉和杨树智整理成书出版。
  1958年10月,杨嘉墀参加了以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所长赵九章为团长的“中国科学院高空大气物理代表团”,赴苏联考察空间科学技术。12月回国后,他和其他团员根据当时中国国情向中国科学院提出从研制探空火箭起步发展中国空间技术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了采纳,使中国60年代初期的探空火箭发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59年开始,杨嘉墀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组织力量开展了自动化检测的研究工作。
  1957年,杨嘉墀参与中国自动化学会的筹建工作,并在同年9月与清华大学教授钟士模一起参加了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的成立大会。
  1985年以来,杨嘉墀多次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组织在中国举行IFAC学术会议,为中国广大中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了参加国际会议的机会。
  1960年,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提出研制热应力加热加载测试系统的任务(即“151任务”)。所里指定杨嘉墀负责总体设计,组建了一个总体室,和其它研究室协同工作。
  1962年,杨嘉墀参加由周恩来主持的《中国科学技术十二年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工作,提出了以控制计算机为中心的工业化试点项目,参与制定了兰州炼油厂、兰州化工厂和上海发电厂等单位的自动化方案工作,推动了中国电子计算机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
  1963年初,国防科委向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下达研制核0试验用测试仪器的任务(即“21号任务”),内容包括火球温度测量仪、冲击波压力测量仪和现场地面振动测量仪等,杨嘉墀负责技术抓总工作。他提出了采用反馈式光电倍增管线路的大量程温度计方案和采用变磁阻式压力传感器的方案。
  1965年,杨嘉墀参与了《关于发展中国人造卫星工作的规划方案》的起草和论证工作。这一年也开始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设计研制。
  1966年,参与制订了中国人造卫星十年发展计划。
  1968年后,任国防科委五院502所副所长、七机部五院副院长兼502所所长,航天部总工程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60年代参与制订中国工业自动化仪表、中国自动化科学技术等发展规划和中国人造卫星发展十年规划。
  1972年4月,中国科学院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组织了一个中国科学技术代表团访问日本,正处于逆境中的杨嘉墀却被周总理点名当上团长。
  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太空游子”由“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升空。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苏联掌握卫星收回技术。杨嘉墀主持研制的卫星姿态控制系统将决定这颗卫星能否成功返回。杨嘉墀语出惊人,经他测算,卫星运行三天后收回没有什么问题。一向决策有度的钱学森依据杨嘉墀的判断果断拍板:向中央报告,卫星按原计划三天后返回。
  1979年在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第八届空间控制讨论会上,杨嘉墀等人发表了题为《中国近地轨道卫星三轴稳定姿态控制系统》的论文,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
  1980年,他率代表团去美国,与美国仪表学会建立了合作关系,其后又与日本测量与控制学会及英国的测量与控制学会等一起在1983年、1985年、1987年、1991年和1992年相继在中国召开了多国仪器仪表学术会议暨展览会。
  1983年,杨嘉墀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副院长转任科技委副主任后,查阅并搜集了大量资料,完成了《我国应用卫星成就与效益分析》论文。论文对“七五”期间各种型号卫星所能获得的效益进行了估算(因为有许多效益是间接的),结论是:五年里,中国发射卫星8颗,总投资6亿元,而获得的直接经济效益为42亿元。
  1983年,他当选为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至1987年连任两届。在这段时间里,他每年为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在航天技术领域的交流和合作倾注了大量精力。
  1986年3月,他与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一起提出了对中国高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的建议,在邓小平的亲自批示和积极支持下,国务院在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高技术发展的“863计划”,为中国高技术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1989年2月,杨嘉墀重访哈佛故居,在这里,他曾经和一个名叫王安的中国留学生住一起。
  1995年,王大珩、杨嘉墀、卢嘉锡等20位院士-国务院,针对当时中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滞后的严峻形势,提出了《关于振兴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建议》,中央领导高度重视,-副总理批示后,国家计委拨出专门经费一亿元予以支持。
  2000年,王大珩、杨嘉墀等联名提出发展中国汽车电子信息产业,抢未来世界汽车计算平台制高点的建议。
  2002年4月,王大珩、杨嘉墀和金国藩院士上 书,《建议国家计委将‘自动化仪表与控制系统’列专项支持发展》。
  2003年10月22日,杨嘉墀会见中国航天员。
  2005年1月,他又与屠善澄等五位院十向国务院总理-提《关于促进北斗导航系统应用的建议》,得到高度重视,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在根据建议安排实施。
  2006年6月11日,杨嘉墀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年。

  震泽镇 江南水乡古镇——震泽,位于江苏省吴江市西南部,与浙江省毗临,古称“吴头越尾”,东距上海90公里,北至苏州54公里,318国道、京杭大运河穿梭而过,水陆交通十分便利。震泽全镇面积57平方公里,其中镇区面积3.9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近4万亩,全镇总人口5万余人。全镇基础设施完善,现有22万伏、11万伏变电所各一座,有2.5万吨级地面水厂,开通移动通讯发射台,提供…… 详细++
同年(公元191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