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西省> 晋中市> 平遥人物

王瑶

[公元1914年-1989年,著名文学史家]

王瑶为[公元1914年-1989年,著名文学史家]

  王瑶(1914.5.7-1989.12.13)
   字昭琛,山西平遥人,著名文学史家。
   1914年5月7日生于山西省平遥县。早年在本校读小学,1928年入太原进山中学,1931年入天津南开中学,1932年因学费昂贵由南开中学转入进山中学。1933年7月离开太原到张家口,考入军政人员短期训练班,不久考入张家口察哈尔第一中学高三年级。1934年中学毕业,考入清华大学中文系,在校期间开始发表文章,并参加北平“左联”活动,曾任《清华周刊》第45卷总。1937年6月暑假回乡,不久抗战爆发,因战乱未能随校南迁长沙、昆明,困居家乡,曾从事商业和为人辅导功课。1941年10月离家,同年到达西安。1942年南下成都,任金堂县铭贤中学国文教师,不久到昆明,任昆明私立天祥中学国文教员,同年9月在西南联大正式复学。1943年7月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部,师从朱自清研究汉魏六朝文学。1946年毕业,同年清华大学复员,任教于中文系,先后任讲师、副教授,讲授中国文学史专题研究、陶渊明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等课程。1952年院系调整,改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讲授现代文学史、鲁迅研究等课程。曾兼任《文艺报》编委,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学评议组成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全国社会科学“七五”规划文学组副组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化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曾任第二、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1989年12月13日去世,享年75岁。
   王瑶的学术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前主要从事中古文学的研究;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现代文学史和鲁迅研究。晚年再度关注中古文学史问题。
   在中古文学史研究方面,王瑶擅长搜罗和分析史料,坚持“以史证文”,重视从大量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论断,同时重视“阐释与批评”,由史料引出正确的结论。从研究社会经济、政治关系、学术思潮、文人生活与文学的关系入手,探索中古文学各个时期文学发展规律,提出了除乐府之外的中古文学重要学术课题。在中古文学史方面的很多观点已经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不少论点至今仍有启迪意义,其分析材料和论证的方法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借鉴。
   现代文学史研究方面,所著《中国新文学史稿》是第一部完整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整体上把握现代文学史,对一系列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提出看法,在很多重要方面为文学史整体框架的确立开辟了道路,率先把现代文学作为一份遗产、一段历史研究。
   鲁迅研究方面,王瑶在在治学上受到鲁迅的很大影响,他认为自己的中古文学史研究“思路和方法,是深深受到鲁迅《魏晋风度及文学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的影响的。”其《中国新文学史稿》被认为是他自觉实践鲁迅治学精神的范例。他的鲁迅研究被认为是“以鲁迅精神治鲁迅”,侧重鲁迅与中国现代历史的文学、思想、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对鲁迅作品本身内含的思想和美学意义的开掘,在《野草》、《故事新编》、《朝花夕拾》的研究方面有独特的贡献。
   主要著作:《中国新文学史稿》、《鲁迅与中国文学》、《中国文学论丛》、《李白》、《中国诗歌发展讲话》、《中古文学史论集》、《陶渊明集》(编注)、《关于中国古典文学问题》、《鲁迅作品论集》、《中国现代文学史论集》、《中国文学纵横论》、《润华集》等,另有《王瑶全集》、《王瑶文集》。主要论文:《魏晋文论的发展》、《魏晋文学思想与文人生活》、《魏晋诗人的隐逸思想》、《魏晋小说与方术》、《文人与药》、《文人与酒》、《朱自清先生的诗与散文》、《关于陶渊明》、《鲁迅对中国文学遗产的态度和他所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论鲁迅作品与中国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论〈野草〉》、《〈故事新编〉散论》、《论〈朝花夕拾〉》、《五四新文学前进的道路》、《中国现代文学与古典文学的历史联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等。
  
同年(公元191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