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芜湖市> 无为人物

王试之

王试之为

  王试之,1903出生于无为县城内北园,幼年丧父,由孀母抚育,少年时就读于无为进步人士金稚石先生门下。20岁后,因家庭事务繁忙而辍学,他仍孜孜不倦,刻苦自学,利用家庭有利条件买了很多书,有空就读,尤其爱读鲁迅著作和思想进步书籍,并津津乐道。他虽然没有进过高等院校,却具有相当高文化知识水平。他倾向进步,追求真理,对旧社会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七七事变后,他与当时县里进步人士胡竺冰、吕惠生、倪化黎等交往甚密,因受其影响,思想更倾向进步,倾向共产党。
  1927年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员张恺帆由芜湖回到无为东乡秘密从事革命活动,有时也暗地里进城探亲访友,多数亲友对他很冷淡,甚至回避,但王试之则不然,对张恺帆倍加亲切,并多次对张说:“你的路走对了,我如果不是受家室之累,也会和你走在一起的。” 1933年,张恺帆到上海做秘密工作,在任沪西区委书记期间,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王试之得知后,秘密托人带口信问候张,还带去吃的用的东西,张当时很受感动。抗战爆发后,张恺帆出狱回家,住在无为陡沟忠台乡老家里,王试之经常去看望他。当看到随张一道来无为的几位难友都挤住在张家时,便主动向张提出:“你家住房不多,容纳不了这么多客人,还是请哪两位住到我家里,我家条件还是可以的。”于是张恺帆就介绍桂蓬同志(桂蓬后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领导成员之一,并兼任营长)住到他家里,受到他全家的热情款待。
  1938年,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成立,王试之为了扩大抗日武装,到处奔走呼号,筹粮筹款,扩军支前,不遗余力。在扩军运动中,他很动了一番脑筋,做好自己母亲的工作,首先动员自己3个女儿带头参军。王试之有3个在抗战前就上中学读书的女儿,大的叫绪华(后改名为王忠),18岁;二的叫绪美(林茵)17岁;老三叫绪言(斯群)15岁,她们都失学在家,非常苦闷。王试之听说新四军敌后武装扩军的消息,就一心想把3个女儿送去参军。但母亲在家中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什么事都得她做主,对这3个孙女看得如掌上珍珠,如果知道3个孙女要参加革命,便要大哭大闹,不可收拾,并对其看管很严,不让她们出门。但老人一贯尊重读书人,看得起知识分子,只要看见有知识分子参军,她思想上就会解冻。王试之针对母亲这些思想情况,一天,他到后奕斋同志(新四军和、含、巢、无四县联合行政办事处主任)住处(无为东乡),想把内心的想法告诉他。当时后奕斋的爱人刘芳(苏皖边区政府联合中学教务主任)正手拿着一把剪刀在比划着,准备将一件旗袍剪成短袄,以准备到农村工作时用,忽见一个男同志跑进去冲着她说:“别剪别剪,这旗袍还有用场呢!”刘芳掉头一看,一个瘦削高个子的中年人,笑容可掬地对她说:“刘大姐,我叫王试之。是为3个丫头参军的事特意来找你的。”说得刘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经后奕斋同志介绍,彼此才相识了。王试之把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家中的情况和盘托出,刘芳听了很高兴,便满口答应接受这个光荣的动员任务。
  一天,刘芳和后奕斋同志到了无为东乡何家坝附近王试之老家,刘芳在客房坐了片刻,就主动到厨房里特地拜会老伯母,并夸奖她3个孙女文雅、端庄、有家教,还感谢她为他们忙饭。老人家主动问刘芳的家世、经历等等,刘芳都—一作了回答,她听了十分高兴。老人还主动问刘芳:3个孙女能不能再念书,能不能找个小事做做?这时刘芳看出老人思想上有些开窍,就趁机进言:我在省城里教过书,学生都分配了工作。我刚从津浦路东来,在那里我就是办中学的,吕惠生是副校长,我是教务主任。老人一听吕惠生的名字,更高兴了(吕惠生与王试之是莫逆之交)。刘故意说:“3个姑娘目前能不能找到合适的事,我还要去打听一下,然后才能给您回话。”刘芳尽量注意不与姑娘们直接交谈,免得这位老太太疑心她是来做动员工作的。王试之在一旁看到这个“封建堡垒”已初步被攻破,十分满意地对刘芳说:“刘大姐,看来问题不大了,今后的工作由我来做了。”
  1941年的一天傍晚,太阳挂在西边山口,霞光满天,王家3姐妹毅然投奔了革命。组织上把她们安排到新成立的无为县人民政府所属的宣传队(以后改为七师大江剧团)工作。在王家的影响下,周围的人家也多送子女参军。王试之妹妹的女儿李惠如,年龄只有15岁,也报名参加革命。
  1941年,无为县抗日民主政府建立不久,县长吕惠生一天把王试之和倪化黎找去,说:“今天我们建立了政权,部队要发展壮大,所需供给要人民负担,我们都是无为人,要多为桑梓做点事情。无为江边荒滩很多,如太白洲、闷湖洲等,如将这些沙滩开垦出来,就可多收粮食,增加抗战力量。政府打算成立一个垦荒局,由你们两位负责,最好从闷湖洲开始。”他们俩欣然接受了任务。他们带了1名通迅员,住在闷湖洲附近农民家里,建立了农垦局,王试之任局长,积极筹备开垦闷湖洲的工作。
  闷湖洲是长江北岸无为境内多年淤积的荒滩。抗战前多次有人尝试开垦,但由于当地封建势力把持始终未能开成。试之他们虽是代表政府来开垦,由于人民政权初建,当地封建势力仍很猖狂,加上周围敌人据点很近,江面上常有日本军舰行驶,随时都可能遭到敌人骚扰和敌舰上机 扫射。所以开垦之初,困难是很多的,其中最主要的困难是当地封建势力的阻扰,这些不法分子用造谣、恫吓等手段暗中进行破坏。农民群众慑于封建地主往日的权势,一个也不敢出来投标开垦。针对这种情况,王试之和倪化黎就白天到田间地头,晚间到群众家中谈心交朋友,有时还在菜油灯下召集三五人开小会,宣传人民政府垦滩意义和政策:3年不交公粮,不收税。并研究决定:把垦地分成3等,分等论价出售,即甲等每亩70元,乙等60元,丙等50元;对一时无钱缴纳地价的,可延迟到收获一季再缴款;对阴谋破坏的少数地主不法分子,晓以政策,并给以严厉警告,从而保证了垦荒工作的顺利进行。农民群众都纷纷前来投标垦荒,不到1年时间,便把沉睡百年的闷湖开垦成肥沃的耕地,成为当时皖中抗日根据地第一块开垦成功的土地。
  早在土地革命时期,-极为严重的情况下,王试之不顾个人和家庭的安危,经常掩护、接济中共秘密党员和革命同志。他家原住无为县城北园一幢四合院式的瓦屋,后院有3间茅草屋,草屋背面是杂草丛生的小山坡,地形十分隐蔽,这3间草屋便成了土地革命时期和抗战初期中共秘密组织活动的场所。当时无东中共秘密组织负责人之一的张君武、倪化黎去王家一住就好几个月,江北游击纵队的桂蓬同志也曾在王家住过很久。
  1939年,无为县城沦陷前夕,王试之全家逃难到无为东乡王村老家。为便于接待和隐蔽中共秘密组织同志,在正屋后面外人不易觉察的水塘边,搭起了一间芦苇小屋,以便于中共秘密组织和游击队同志在这里进行活动。1941年皖南事变期间,不少同志0到江北后曾在这间小屋里歇过脚,如原南京市委书记刘忠同志,1941年底从皖南到达江北后,曾在这芦苇小屋里住过,还把一部电台藏在小屋东边的草垛里。
  1945年初冬,王试之随军北撤后,任苏皖边区参议会驻会议员,曾到青岛、南京、芜湖等地利用社会关系,掩护和营救了一些被捕同志。1947年底,他受共产党的委派南下寻找吕惠生烈士的遗骸,扮成商人模样,只身从青岛辗转到南京,然后又到乌江(和县)附近七坝一个农民家里落脚,打听吕惠生牺牲的确切地点和遗骸。因为吕烈士牺牲的地方靠近南京,国民党-严重,寻找终无结果。
  解放后,王试之同志任无为图书馆馆长、省文史馆馆员、县第二届人大代表、县第一二届政协常委。1957年调绣溪公园任主任。1959年他因受张恺帆冤案的株连,被补划为 分子,1960年与世长辞,终年58岁。
  1985年,无为县委给王试之同志彻底平反,并对他的一生作了公正评价,认为他虽然不是一个共产党员,但始终不渝地跟党走,是一个为党工作到底的革命者。原皖中根据地和、含、巢、无各县联合行政办事处主任兼党团书记后奕斋同志,1985年在上海得知王试之的冤案平反昭雪后,吟诗一首,以志哀悼:
  力挽天河洗秽污,干戈患难共支扶。
  风雷岁月相濡沫,泉下相逢一笑无。
经历历史事件:

皖南事变 (公元194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