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黄山市> 休宁人物

吴象

吴象为

  吴象,原名吴大智,1922年1月生,休宁县商山乡商山村人。中共党员。 原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933年入安徽省立第二中学读书,1937年在南京安徽中学高中肄业。1938年秋,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次年夏,在晋东南敌后八路军野战部队做宣传教育工作,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回抗大任教,1943年在延安参加整风学习,1945年后,先后任新华通讯社记者,《人民日报》记者、,《山西日报》总。文革后,先后任中共山西省委、安徽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
  1980年春,调中共中央-研究室任室务委员,1982年起任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1987年改任顾问。曾受聘任七届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顾问。
  主要著作有《阳关道与独木桥》、《中国农村伟大希望所在》、《论中国农村改革》、《农村改革与农村商品经济》、《从昔阳到凤阳》等。
  吴象诗写同窗谊
  吴象是从休宁商山村走出来的一位以研究农村问题而名盛一时的经济学家。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他在山西以采写《从太行山到汾河湾》、《敢教日月换新天》等内容深刻、可读性强的调查报告开始起步,接着便一发而不可收。在安徽工作期间,他积极协助时任省委书记万里从事农村改革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论文,阐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意义和作用。尤其是1980年11月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长篇论文《阳关道与独木桥》,以大量事实和数据,论证了实行包产到户的历史必然性和它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起了促进作用。此后,又连续多年参与起草了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导和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并陆续推出《我国农村伟大希望之所在》、《中国农村改革》、《农村改革与农村商品经济》,《从昔阳到凤阳》、《中国农村改革十五年》等颇具影响的论文和专著。
  1987年,吴象从国务院农村研究中心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当顾问,终于盼到了回家乡考察的机会。时值山花烂漫的仲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的吴象,看到故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既熟悉而又陌生。家乡的发展变化,令他欣喜,更令他惊讶。他漫步屯溪老街、休宁西街、商山故里,想找回更多的儿时的记忆。
  1994年冬,年逾古稀的吴象再次千里迢迢回归故乡,见到了数十年未曾谋面的儿时小伙伴汪定熙。上个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他和汪定熙都是休宁中学的学生,他们同吃同睡同学习,非常友好亲密。毕业后,汪定熙留在故乡发展,吴象则远走高飞,投入革命洪流。这一刻,久别终于重逢,两位老人双手紧紧握在一起,久久不舍得分开。富于思辨的吴老,平日很少写诗,此时却情不自禁,染翰挥毫,题写了一首诗:“辈份称甥舅,少小同窗友。一别四十载,重逢均白首。君居白岳下,门前横江流。幸得今同游,后会需几秋。”诗后落款“定熙舅教正 吴象甲戊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