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西省> 吉安市> 吉安人物

王梓坤

[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梓坤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梓坤
  王梓坤,男,江西省吉安县人。195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王梓坤1929年4月30日生于湖南零陵。1948年考取武汉大学数学系。1952年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南开大学数学系任教。1955年考取留苏研究生,到莫斯科大学数学力学系攻读概率论。他的导师是近代概率论的奠基人A.H.科尔莫戈罗夫和年轻有为的P.π .杜布罗辛。1958年王梓坤的学位论文《生灭过程的分类》在莫斯科大学答辩会上一致通过,副博士学位。随后回到南开大学继续从事教学与概率论的研究,主要研究的是一类重要的随机过程,即马尔可夫过程。
  1977年,王梓坤由讲师直接晋升为教授;1981年被任为博士生导师;1984年5月他调到北京师范大学任校长(直到1989年5月);1991年11月,王梓坤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3年3月,他应聘到汕头大学工作,出任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所长,随后还兼任汕头大学校董事会董事。
  王梓坤曾先后担任天津市人大代表、南开大学数学系副主任、国家科委数学组成员、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概率统计学会常务理事以及《中国科学》编委、《科学通报》编委、《现代基础数学丛书》副主编等。由于王梓坤的出色工作,他多次获得奖励。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85年获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61、1979、1982年三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1984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0年被全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建国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
  一
  王梓坤是我国概率论研究的先驱和学术带头人之一。60年代初,他研究马尔可夫链的构造,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与泛函的分布问题。70年代末,他的研究重点是马尔可夫过程与位势论的关系。80年代,他深入研究了多指标马尔可夫过程。90年代,除继续上述工作外,还从事超过程的研究。紧随时代的发展,力求在科学前沿取得成果,是王梓坤数学研究的特色。
  他首创极限过渡的概率方法,彻底解决了生灭过程的构造问题。前苏联概率论专家A.A.尤什凯维奇评价道:“王梓坤用极限过渡的方法找出了生灭过程所有的延拓。”
  1961年,他用差分方法研究生灭过程泛函的分布以及停时与首达时的分布,得到了深刻的结果。剑桥大学教授D.G.肯德尔评价说:“这问题是困难的,本文(指王梓坤的论文)所提出的技巧是值得学习的。”1980年,他又用递推方法研究积分型泛函,其研究成果发表后,收到美、法、德等9个国家17所大学或研究所来信索取论文的单行本。
  王梓坤对马尔可夫过程的一般性质(遍历性、零一律、常返性、马丁边界等)的研究,对马尔可夫过程与位势论的联系的研究,对多指标马尔可夫过程的研究等都取得了系统的成果。他还开始了我国随机泛函分析的研究,并在广义函数空间中的随机元的极限定理方面取得了成果。
  王梓坤著书八种,其中在概率论方面的三本专著《概率论基础及其应用》、《随机过程论》、《生灭过程与马尔可夫链》,从基础到前沿,构成完整的体系,有较大影响。南开大学、北师大、中山大学等高校均曾用作研究生、大学生及教师进修的教材或参考书。《生灭过程与马尔可夫链》已译成英文(1992年),由Springer出版社及Science press出版。
  王梓坤还积极从事概率论应用的研究。他领导的南开大学统计预报组首创地震的随机转移预报方法、利用国外大震以报国内大震的相关区方法等,成功预报了一些地震,受到国家地震局的重视与表扬。他还与国防科技人员合作完成了在计算机上模拟随机过程的研究,提出了理论方案并编出计算程序,以供导航之用。
  二
  王梓坤自1952年以来一直在高等学校任教。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循循善诱,几十年如一日辛勤地教书育人。他讲授过数学分析、概率论、随机过程、布朗运动与位势、统计预报等多门课程。1960年起开始指导研究生。在他带的学生中,有多名在80年代中期已晋升为教授,其中有三名是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两名是大学校长,很多人已成为教学和科研的骨干,真是桃李满天下。
  1984年至1989年,王梓坤担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提出了“把北京师范大学办成国内第一流,国际上有影响,高水平、多贡献的重点师范大学”的奋斗目标,大大鼓舞了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使北师大的教育、科研和管理水平得到迅速提高,学校的基本建设也有了较大的发展,至今,许多北师大人对他仍怀有感激之情。
  1984年底,他和北师大的教授们建议设立教师节,他最早发出“尊师重教”的呼吁(见《北京日报》1984年12月16日)。1985年1月六届人大常委会九次会议通过了设立教师节的议案,当年9月10日,我国庆祝了第一个教师节。
  1993年,王梓坤应聘到汕头大学工作,筹建了汕头大学数学研究所。次年,该所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1996年又建成广东省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重点实验室。该所拥有较强的中青年学术梯队,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王梓坤长期关心家乡的教育事业。他给江西吉安枫江小学设立图书室,寄书千余册,捐资设立红枫奖学金,并且经过他的争取,为枫江小学建成了教学楼(1988年)与综合楼(1998年),这其中有他本人的一份资助,学校将综合楼命名为“爱乡楼”。
  三
  王梓坤认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因此他很注重学习方法和研究方法。1977年他的《科学发现纵横谈》发表在∠开大学学报》上,次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了单行本,后又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至今已再版四次,发行量达四十余万册。1995年,该书由中宣部、国家教委、文化部、新闻出版署、团中央联合推荐为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之一。该书曾获“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奖”(1981年)。苏步青教授在该书序言中说:“王梓坤同志纵览古今,横观中外,从自然科学发展的长河中,挑选出不少有意义的发现和事实,努力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总结,阐明有关科学发现的一些基本规律,并探求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力求具备一些怎样的品质。”
  王梓坤还在《红旗》杂志、《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等报刊上发表科普文章数十篇,1985年又出版另一本科普著作《科海泛舟》。
  他认为,“德、识、才、学”是对科学工作者素质的基本要求,四者不可或缺,而“德”居其首。
  他把治学成才之道归纳成十个字:“理想、勤奋、毅力、方法、机遇。”
  《科学发现纵横谈》和《科海泛舟》吸引了广大读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