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重庆>

汪家鼎

[公元1919年-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家鼎为[公元1919年-2009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汪家鼎先生1919年10月18日生于四川重庆。1934至1937年在北京辅仁中学读高中。1937年回川考入重庆大学化工系,1938年转入西南联大化工系,1941年毕业并留校任助教。1944年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工系学习,1945年6月获得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后留校任研究助理。1946年初回国,历任西南联大化工系专任讲师、重庆大学化工系副教授、南开大学化工系副教授、教授。1952年任天津大学化工系教授兼副系主任。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7年奉调进入清华大学,承担筹建核化工专业的任务。在清华大学工作期间历任工程物理系副系主任、工程化学系副系主任、系主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现化学工程系)系主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1980年汪家鼎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91至1997年担任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93年当选为国际溶剂萃取会议(常设)委员。曾兼任中国化工学会副理事长(1980-1993)、中国核学会常务理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和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化工图书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化工学报》委员会主任等职。
  汪家鼎先生是我国核化工技术的奠基人之一。1958年他首先提出了“萃取法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与设备”项目,并参加领导了项目的实施,系统研究了萃取分离铀-钚-裂变元素、纯化钚工艺全流程的各个步骤和环节;研制了适用于强辐照和遥控的主体设备“抽压脉冲液流搅拌混合澄清槽”,提出了放大设计方法;研究成果为国家作出放弃“沉淀法”、采用“萃取法”的重大决策提供了技术基础。1964至1966年在工业部门的全面协作下,他领导并参加了该项目的“热”室建设,完成了从元件溶解到取得合格钚-239产品的全流程“热”试验。这项成果为我国第一座核燃料后处理工厂建设提供了可靠的设计基础和运行依据,使我国核燃料后处理工艺一举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并培养了我国第一代核燃料后处理科技及工程人才,为我国核工业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1978年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8年获“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奖章”、199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进步奖。
  汪家鼎先生坚持理论、工艺和装备紧密结合的研究思想,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20世纪60年代初,他系统开展了脉冲筛板萃取柱中两相流动特性的研究,对国际上通用的Pratt公式提出了重要的修正,奠定了脉冲筛板萃取柱的设计基础。70年代后期,他指导开展柱式萃取设备内液液两相传递现象的研究,提出并创制了“分散-聚合”型脉冲筛板柱的新结构,建立了萃取设备性能的系列研究方法,总结了萃取设备优化设计及放大规律,对于从基本原理出发进行柱式萃取设备设计的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果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实践,取得了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7年、1996年、2008年先后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和教育部优秀成果一等奖(自然科学类)。80年代中期,他领导并完成了“络合萃取法处理工业含酚废水新工艺研究”课题,筛选了具有协同效应的混合型络合萃取剂,提出了萃取除酚新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付诸工业实施,获1993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汪家鼎先生十分关注化工领域的国际研究动向,把握学术前沿,在国内率先领导开展了超临界萃取、双水相萃取、膜萃取等新分离方法的研究工作。进入21世纪,他鼓励和指导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开展了微化工系统、分离功能材料等方向的研究工作,为我国化工学科新方向的发展殚精竭虑,运筹帷幄。
  汪家鼎先生毕生致力于化工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是我国化工教育的奠基人之一。1956年他与时钧、汪德熙等著名学者-高等教育部,建议设立化学工程专业。他非常重视本科教育,先后讲授过《化工原理》、《工业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数学》、《核化学工艺与工程》、《液液萃取化工基础》等10余门课程。他强调工科是一门实践性的学科,坚持工科教育必须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倡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与科研项目相结合,为形成清华大学化工系的优良教学传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担任清华大学化工系主任的近20年时间里,确立了化学工程、高分子化工、生物化工的学科基本布局,使清华大学化学工程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高分子材料成为材料学国家重点学科的组成部分。
  汪家鼎先生恪守“严谨”和“勤奋”的育人原则,要求学生热爱祖国,奉献社会。他言传身教,治学严谨,辛勤耕耘,80高龄仍亲历一线,指导研究生。汪家鼎先生从教六十余载,悉心培养了一大批在我国化学工程的学术界、教育界和产业界发挥重要作用的优秀人才。他热心关注国内化工界年青科学家的成长,支持他们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一线实践和历练,使他们尽快成长为我国化工学科的学术带头人,促进了我国化学工程基础研究水平的不断提高。
  汪家鼎先生胸怀大局,团结协作,为提高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总体水平作出了突出贡献。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汪家鼎先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组织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中科院化工冶金研究所(现过程工程研究所)、石油大学等单位承担化学工程学科“六五”、“七五”及“八五”的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推动项目进展,取得优异的成绩,为我国化学工程学科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汪家鼎先生倡议并领导筹建了由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江大学4所大学组成的化学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并担任第一任重点实验室主任。1994年获“国家重点实验室先进工作者”称号。
  汪家鼎先生为提升我国化学工业和化学工程学科的影响力做出了不懈努力。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就与国内化工专家一起,倡导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化学工程学术交流会。他作为发起人促成了中美第一次化学工程会议,并担任中方主席。1995年,共同组织完成了“发展中的中国化工前沿”报告,对我国化学工业和化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1999年,组织国内萃取领域的专家学者赴巴塞罗那参加国际溶剂萃取会议并成功申请到2005年国际溶剂萃取会议在北京的举办权,实现了国际溶剂萃取会议在中国首次举办,为提高我国萃取分离学科的学术地位及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汪家鼎先生积极推动化学工程和溶剂萃取领域研究成果的共享和应用。他领衔编写了科普读物《溶剂萃取》。作为主编之一,与国内化工专家一起编著了《化学工程手册》和《溶剂萃取手册》。作为《化工百科全书》的编委,他参与了这一化工巨著的编审工作。这些著作为化工技术知识的普及、推广和工业应用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
  汪家鼎先生一生情系祖国的核工业、化学工业和化工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了毕生的心血和精力。他谦虚谨慎,待人诚恳,平易近人,赢得了大家的敬重和爱戴。我们为失去汪家鼎先生这位学术泰斗而深感悲痛。他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核工业和化学工业的热爱,对科技事业的执着追求,他的胸怀大局、严谨治学、悉心育人、淡泊名利的优秀品质将激励我们为祖国的化学工业和化工教育的振兴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著名的化学工程科学家和教育家、我国核化工技术奠基人之一和化工专业教育的发起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汪家鼎先生,于2009年7月30日19时35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同年(公元1919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