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北京>

涂传诒

[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传诒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涂传诒
  涂传诒(1940.7.24-)
   北京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40年7月24日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北京第四中学。后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学习,1964年毕业,获学士学位。1972年至今,任教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涂传诒长期从事太阳物理,特别是太阳风的研究,在太阳风湍流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做出了系统的和被国际学术界公认为具有创造性的贡献。
   涂传诒揭示了太阳风湍流的本质,阐明了一系列过去不能解释的观测现象,并开辟了新的研究道路。以他为主建立的太阳风湍流串级传输理论提出了新的学术思想和方法,解决了以往理论研究中存在的矛盾,很好地阐明了以往理论不能解释的观测现象,并促进了太阳风湍流传输理论的发展。他首次把阿尔芬传播描述与磁流体湍流理论结合起来,突破了国际上以往把波传播与湍流二者截然分开研究的思想与做法,提出压力平衡结构与快磁声波混存的新观点,突破了传统的“近似不可压理论”;首次建立了由阿尔芬波和小尺度传输结构组成的两组元太阳风湍流模型。所建立的理论首次阐明了一系列重要的观测现象的机理,包括湍流功率谱的发展,太阳风质子加热,速度结构函数特性,密度、温度和磁场强度起伏特征等。一些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文章指出,该理论标志着一个重要进展,开辟了更加完整地描述太阳风湍流的道路,已经成为近年来许多研究太阳风湍流论文的基础。这些成果已被用于计算太阳风中能量供应率,建立了阿尔芬波供能的太阳风模型。
   涂传诒还对太阳风的形成和太阳风源区特性的研究有重要贡献。创建了自恰描述阿尔芬波能谱发展的太阳风模型,用以解释有关日冕加热和太阳风加速的观测现象。用SOHO飞船(太阳日球层观测平台)的观测数据发现在太阳风高速流源区——极冕洞内重离子动力学温度和磁流体湍流振幅,发现低太阳大气并非处于热动平衡态,这为研究日冕加热和太阳风起源提供了重要观测依据。此后,又与部分中德科学家合作,利用SOHO上的太阳紫外辐射分光计(SUMER),观测到太阳风来自一种漏斗状结构的磁场区域,这些漏斗状的磁场结构底部位于太阳表面网状磁结构的边缘。这项研究成果是认识太阳风起源的磁场本质的一大突破。
   涂传诒研究成果多次获得国内外重要奖项:作为“太阳风阿尔芬脉动的波能串级理论”项目的第一完成人,在1989年获国家科委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作为“太阳风湍流的本质”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于200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等奖空缺)。1993年获香港-萍科学奖励委员会颁发的首届-萍科学奖;1992年获国际科联空间研究委员会(COSPAR)及印度空间局(ISRO)联合颁发的VIKRAM SARABHAI奖章;2002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进步奖等。
   涂传诒先后发表科学论文100多篇(其中SCI收录45篇),至2003年9月,被SCI引用1405次。1988年在J Geophysical Research-A上发表的文章的学术结论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截止2001年11月,该论文已被SCI引用90次,其中他人正面引用76次,远远高出1988年发表在J Geophysical Research-A同类论文的平均数26次,该文的半衰期长达7年,即1988年到1994年7年间被引47次,占总被引90次的近50%。
   1995年,涂传诒教授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知名出版社(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Dordrecht/Boston/London)出版了论述太阳风湍流的专著MHD Structures, Waves and Turbulence in the Solar Wind (与E. Marsh合作),截至到2003年,该专著和评论被SCI引用158次(其中他引144次),确定了他在该领域的领导地位,有关书评指出,该书“是一个无法估价的源,总结概括了当前的理论和观测结果,并指出了新的研究方向”;“该书(即该项成果专著)作者属于太阳风流研究的领导者,…该书填充了空间物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空白”。其他著作有《日地空间物理学(行星际与磁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