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合肥市> 长丰人物

陶甲三

[公元1874年-1929年]

陶甲三为[公元1874年-1929年]

  陶甲三(1874~1929),名存鼎,号铸九,今长丰县陶楼乡人。
  陶甲三幼时就读私塾,后师从寿县三义集名儒杨传栋、杨庙前清邑庠生张兆生(陶甲三岳父),学习经、史、诗、赋等各3年,以文笔及品德出众而被同辈誉为寿东南名士。1900年在陶楼小南庄建草屋三间,以教书为生。
  辛亥革命后倡导新学,陶甲三亦致力于文化教育的革新。1913年邀集杨墨香、孙庆之、李玉栋、陶云千等乡里知名人士,借陶氏宗祠创办新民高级小学,在当地传播、推行新教育,陶甲三被推选为校长。聘请张余轩、张握之、郑春亭、傅襄泉、胡孟博、吴养先、何植夫、余育之、孙济方等来校任教。按1912年教育部颁布的标准,学校开设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农业、缝纫、英语13门课程,学制3年。学校对家境贫寒学生多方照顾,免收学费且提供笔墨纸张使用,每年入学者逾百人。办学所需经费由陶氏宗族以祠产给予资助。陶甲三亲授国文课,表示“尽纯全义务”,不取报酬,并多次慷慨捐资,帮助学校克服困难。
  1921年,陶甲三因操劳过度,身体不支,不得已辞去校长职务,学校由当地士绅陶寿山接办。他退居家中后,督促其子努力向学,要求他们成年后必须投身社会自谋职业,不得依赖家中田产养身。把警句“书读十年,虽不成名终不俗”、“砚田无税子孙耕”等作为家训启发后辈。
  1929年,陶甲三因患肺结核不治而逝,享年55岁。乡人纷纷撰文颂其德。弟子陶干成赞曰:“入其门者,如坐春风;受其训者,如沾化雨。附近之士,随其人之贤愚,凡循循雅饬,不问而可知为公之弟子也;凡学者相语称善,不问而可知为公也。”友人孙适之感叹:“吾国至今日,与环球诸强比较,优劣情形不堪言状,……若皆能洁已勤公,热心教育如先生,……则中华之文明日进,而国其有豸乎!”
  受陶甲三的影响与教诲,崇尚教育在其家人及亲属中蔚然成风,至今已延传5世,终身从事教育工作者有20人之多,为县内影响较大的教育世家。
  陶纯青,名仁炉,陶甲三次子,1903年出生,1927年毕业于安徽省立第六师范学校。先后任寿县教育局督学、寿县丰备仓小学校长、省立第十一临时中学国文教员、省立寿县中学教师。解放后先后任下塘中学第一任教导主任、校工会主席,寿县师范学校教师,寿县第一届政协委员,庄墓中学教师兼教研组长。1966年8月去世。
  陶有灏,陶甲三长孙,1924年出生。1947年中央政治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后弃政从教,回家乡寿县任中学教师。1949年4月入华东军政大学,1951年就职皖北行署文教处(安徽省教育厅前身)。1987年离休,又受聘于安徽省教育志室担任工作。
  陶余芹,陶甲三长曾孙女,1947年出生。1966年毕业于合肥师范学校,长期从事特殊教育工作。
同年(公元187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29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