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南省> 娄底市> 涟源人物

谭谈

谭谈为

  中国作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名誉主席,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
  1944年5月生于今桥头河镇一个贫苦农家。上小学时每天跑10多里山路。因家庭生活困难初中二年级时辍学。14岁开始做工。当过修公路的砸石工、炼铁厂的翻砂工、煤矿的采煤工。艰苦的劳动生活和对知识的追求,日益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人生之船的舵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命运靠自己去创造。
  上世纪60年代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战斗生活给予他以灵感,于是拿起笔来,写身边的人和事,讴歌火热的生活。1964年,在南海前线他以一篇小说叩开了大型文学刊物《收获》的大门,深受鼓舞,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65年,他的《听到故事之前》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还在《收获》、《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9篇,为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奠定了一个高起点。
  “文革”开始以后,他受到严峻的考验,《人民文学》等刊物留用的5篇作品打入冷宫,原来发表的小说受到批判,被复员回到家乡继续当矿工。矿山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予他以心灵的震撼和激荡,促使他搁笔5年后又干起文学创作。1971年开始,在《湖南日报》、《工农兵文艺》上发表作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创作了大量生活气息浓郁的文学作品。80年代跻身于专业作家行列。历任省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省文联主席。并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出席过中共十三、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省委候补委员。先后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和一批中篇、短篇小说、散文集及其它文学作品20多部、500多万字。其中:《山道弯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风雨山中路》、《山野情》获首届全国煤矿题材长篇小说乌金奖;长篇自传《人生路弯弯》获全国第四届青年读物优秀图书奖。《山道弯弯》等小说还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他成为新时期文学湘军中的一员大将,蜚声文坛。
  他的文学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敢于直面现实。无论是歌颂还是暴露,都以生活的真实和明快的风格,给人以鼓舞、以力量、以警觉、以思索。他重视写真实、写生活、写情感,其作品描绘了一个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形象和艺术典型。《山道弯弯》中二猛和金竹,之所以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正因为是人们生活中有情有义者的艺术化身。
  他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群众鼓与呼,与普通老百姓共命运。1997年兼任娄底地委副书记,3个月跑了21个贫困乡、108个特困村,访谈扶贫工作。1998年又到湘西山村采访“扶贫司令”彭楚政的先进事迹,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山的倾诉》。他十分重视培养工人作家,涟邵矿务局那块黑金土地上崛起的上十位工人作家,就与其心血分不开。作为一个工人作家,他坚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1999年, 230多万字的八卷本《谭谈文集》,由作家出版社选编出版。1997年,筹建成毛泽东文学院。在湖南各地十几个乡村建成4处“爱心书屋”,12个“爱心书柜”,共捐书十万多册。在白马湖爱心文化园内建成“爱心碑廊”,镌刻了百多位文艺家、科学家的题词赠语和木刻效果的头像,成为白马湖边一道人文景观。
  中国作协副主席,湖南省文联主席、名誉主席,中共十三大、十五大代表。
  1944年5月生于今桥头河镇一个贫苦农家。上小学时每天跑10多里山路。因家庭生活困难初中二年级时辍学。14岁开始做工。当过修公路的砸石工、炼铁厂的翻砂工、煤矿的采煤工。艰苦的劳动生活和对知识的追求,日益明白了人生的道理:人生之船的舵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生的命运靠自己去创造。
  上世纪60年代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的战斗生活给予他以灵感,于是拿起笔来,写身边的人和事,讴歌火热的生活。1964年,在南海前线他以一篇小说叩开了大型文学刊物《收获》的大门,深受鼓舞,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1965年,他的《听到故事之前》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还在《收获》、《人民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作品9篇,为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奠定了一个高起点。
  “文革”开始以后,他受到严峻的考验,《人民文学》等刊物留用的5篇作品打入冷宫,原来发表的小说受到批判,被复员回到家乡继续当矿工。矿山丰富多彩的生活给予他以心灵的震撼和激荡,促使他搁笔5年后又干起文学创作。1971年开始,在《湖南日报》、《工农兵文艺》上发表作品。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创作了大量生活气息浓郁的文学作品。80年代跻身于专业作家行列。历任省作协副主席、党组书记,省文联主席。并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全委、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省政协常委。出席过中共十三、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曾任省委候补委员。先后出版了多部长篇小说和一批中篇、短篇小说、散文集及其它文学作品20多部、500多万字。其中:《山道弯弯》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风雨山中路》、《山野情》获首届全国煤矿题材长篇小说乌金奖;长篇自传《人生路弯弯》获全国第四届青年读物优秀图书奖。《山道弯弯》等小说还被改编成影视作品,享誉海内外。他成为新时期文学湘军中的一员大将,蜚声文坛。
  他的文学创作遵循现实主义原则,敢于直面现实。无论是歌颂还是暴露,都以生活的真实和明快的风格,给人以鼓舞、以力量、以警觉、以思索。他重视写真实、写生活、写情感,其作品描绘了一个个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学形象和艺术典型。《山道弯弯》中二猛和金竹,之所以打动读者和观众的心,正因为是人们生活中有情有义者的艺术化身。
  他深入生活,贴近群众,为人民群众鼓与呼,与普通老百姓共命运。1997年兼任娄底地委副书记,3个月跑了21个贫困乡、108个特困村,访谈扶贫工作。1998年又到湘西山村采访“扶贫司令”彭楚政的先进事迹,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大山的倾诉》。他十分重视培养工人作家,涟邵矿务局那块黑金土地上崛起的上十位工人作家,就与其心血分不开。作为一个工人作家,他坚持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良的精神食粮。1999年, 230多万字的八卷本《谭谈文集》,由作家出版社选编出版。1997年,筹建成毛泽东文学院。在湖南各地十几个乡村建成4处“爱心书屋”,12个“爱心书柜”,共捐书十万多册。在白马湖爱心文化园内建成“爱心碑廊”,镌刻了百多位文艺家、科学家的题词赠语和木刻效果的头像,成为白马湖边一道人文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