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杭州人物

沈渔邨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沈渔邨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沈渔邨(1924.2-)
   浙江杭州人,著名精神病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生于浙江省杭州市。读初一时,抗战爆发,随母亲逃难到上海,考入全国重点中学公立扬州中学。“八一三事变”后,越过日军的-线,到达昆明。1943年入西南联大先修班,1944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西南联大生物系。“一二一” -期间,当选为西南联大学生自治会理事,负责联络、宣传、发动中学生的工作。1946年入北京大学医学院,因参加-身份暴露,-中断学习,前往解放区。北平解放后,参加接管工作,后由党组织安排回北大继续读书。195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学系。同年9月在莫斯科第一医学院攻读精神病学研究生,开始致力于精神病学专业。1955年8月获苏联医学科学院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精神病学专业的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医院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1979年,获世界卫生组织奖学金,赴英国、丹麦、瑞士等国家重点研究单位学习。1985年应邀参加第138届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年会,并作报告。1997年11月增补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名誉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世界卫生组织(WHO)北京精神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卫生部精神卫生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卫生部精神卫生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医学科学评议组成员,中华精神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1986年被挪威科学文学院聘为国外院士。1990年被美国精神学协会聘为国外通讯研究员。兼任世界卫生组织总部精神卫生专家顾问组成员,世界心理康复协会亚太地区副主席,《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副主编。曾任《中华精神科》杂志总,美国《生物精神病学》杂志编委。1959年被北京市授予文教卫生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九十年代是北京医科大学首批8位名医之一。
   沈渔邨是我国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开拓者之一。五十年代率先改革精神病院约束病人的旧管理模式,创立人工冬眠新疗法,为控制病人兴奋,实行开放管理创造条件。七十年代首创在农村建立精神病家庭社会防治康复新模式获得成功。成果已在国内推广,为国际公认,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八十年代引进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先进方法,组织国内六大行政区的12个单位进行了全国首次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使得我国精神疾病流行病学研究水平迅速与国际接轨,并于1985年获卫生部乙级科技成果奖,1995年WHO将全部资料用英文出版。在此期间还率先对老年期痴呆筛查和诊断工具、发病率、患病率及发病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以及开展抑郁症病人的生化基础与药物治疗机理研究。上述课题在1993年分别获得卫生部与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90年代初期,开始进行精神药物代动力学研究,并对抗精神病药物的血药浓度和疗效进行观察,取得了对指导临床实践非常有意义的资料,有关研究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此后在不同民族酒瘾者分子遗传学研究中,首次发现我国蒙族酒精依赖患者ADH遗传有多钟不同类型的特殊现象。目前正在进行精神疾病分子遗传学研究工作。
   沈渔邨在进行精神病学研究的同时,也从事相关教学工作,为我国精神病学专业培养出第一名博士研究生和第一名博士后研究人员。
   1980年至2002年,主编《精神病学》大型参考书,已出第四版,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奖,国家新闻出版署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卫生部杰出科技著作、科技进步二等奖。1995年主编的《精神病防治与康复》荣获中宣部颁发的全国首届奋发文明进步图书二等奖。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精神病学》已发行第三版,深受好评。发表论文170余篇,被SCI收录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