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北省> 武汉市> 武昌人物

刘永坦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刘永坦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刘永坦
  刘永坦,男,1936年12月生,江苏省南京市人,1953年至1958年先后就读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电机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958年参加工作,现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永坦
  刘永坦院士是我国著名的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对海远程探测技术跨越发展的引领者。
  20世纪80年代初,刘永坦院士面向国家海防战略重大需求,开创了我国对海新体制探测技术研究领域。近四十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对海远程探测技术的研究,成功实现了对海新体制雷达理论、技术和工程应用的全面自主创新。
  由于波段的特殊性,常规理论无法支撑新体制雷达的研究。刘永坦院士带领团队,系统突破了传播激励、海杂波背景目标检测、远距离探测信号及系统模型设计等基础理论,创建了完备的新体制理论体系。在此基础上,攻克了系列关键技术,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部对海新体制实验雷达,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1991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为了解决国家海防远程探测的迫切需求,必须研制具有稳定、远距离探测能力的雷达,然而,从原理到工程实现涉及电磁环境复杂、多种强杂波干扰等国际性技术难题。面对世界各国均难以逾越的技术瓶颈,20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他带领团队,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形成了一整套创新技术和方法,攻克了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难题,2011年成功研制出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2015年,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面向国家未来远海战略需求,自“十五”以来,刘永坦院士还规划实施了对海远程探测体系化研究,逐步开展了分布式、小型化等前瞻技术的自主创新,为构建由近海到深远海的多层次探测网、实现广袤海域探测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
  刘永坦院士在祖国北疆凝聚了一支专注海防科技创新的“雷达铁军”,培养了两院院士、大学校长、项目总师和一大批国防科技英才。刘永坦院士为人师表,耄耋之年仍奔波在教学、科研一线,继续为发展对海探测技术、筑起我国“海防长城”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