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人物

刘应明

[公元1940年-201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应明为[公元1940年-2016年,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应明
  刘应明(1940年10月8日—2016年7月15日),出生于福建福州。数学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5年加入九三学社。九三学社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
  刘应明出生在福州西郊洪山桥,当时那是一个闭塞小镇。因家境清寒,从初中到大学,刘应明完全依靠助学金完成学业。1951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在洪桥小学毕业,升入福州五中(现福州格致中学)。1953年初中毕业,考入福州一中。福州一中紧邻福建省图书馆,他是馆内常客。广泛阅读丰富了他的知识,也培养起他的文学爱好。1957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数学系。在北大,江泽涵、廖山涛、姜伯驹等院士不仅在学问上,也在做人方面给了他很大的启迪。1963年大学毕业,刘应明被分配到四川大学工作,由于受当时政治环境影响,他处境不好,但他顽强坚持,开始了在数学领域的攀登。主要从事数学与系统科学方面的研究,特别是拓扑学与模糊性数学处理方面的研究。现在这些工作在世界上已很有影响。
  他首先冲击的是经典拓扑学领域。1965年,他在世界著名数学家、费尔茨奖获得者米尔诺工作的基础上,解决了有名的怀特海问题。论文因当时学术论文需要“政审”、刘应明得不到单位证明以及后来“文革”,被尘封10余年,1978年终于在《数学学报》上发表,很快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美、日学者沿用他的方法,对更一般复形的可乘性做了不少研究,相继在《数学学报》、《数学年刊》及美国《太平洋数学杂志》上有10多篇论文讨论此问题。其后,他独树一帜地进行了仿紧性研究,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和1978年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二等奖。再后,他与学生一起解决了有关Domain拓扑结构的Lawson-Mislove问题,论文在美国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
  他的第二个目标是格上拓扑学领域。1975年,他首创一种与传统概念不同的Fuzzy邻近构造,使这类基本拓扑结构的建立和继后诸如Hahn-Dieudonne定理格值化等困难问题的解决上实现了突破,奠定了格上拓扑有点化流派基础,把大数学家Ehresmann倡导的格上拓扑推向新阶段。他的这篇论文共14章,长达2万字,中国科学院在审稿时就给予很高评价。《四川大学学报》于1977年复刊后立即刊出,英文版继后在美国发表。此文在国内外专家中引起了高度重视,被美、英、德、法、苏、日、荷等国外刊物及多种国内刊物引用逾百次。有关成果还引起人工智能、多值逻辑等方面专家的高度重视、运用。随着深入的分析研究,他又综取有点化与无点化两家之长,在嵌入理论、度量化理论、紧化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并写出了一系列论文。他还在不分明拓扑学中相关的代数与序结构研究中取得高水平成果,成为同行中“代数化流派”的代表人物,被称为“开辟了崭新的研究方向”,“赋予不分明拓扑以新的生命”。对他的成果,已故院士江泽涵、关肇直等评审为“深化了我们对数学基本概念的认识,奠定了不分明拓扑有点化流派的基础,是国际水平工作”。牛津大学数学系主任吉姆斯主编的英国伦敦数学会蓝皮书评价为:“重域系的建立,极富创见性,是目前为止最成功的成果。”苏联《数学进展》认为他的有点化流派“克服了传统的严重障碍”。美国权威杂志《数学评论》对此多次撰文,认为“解决了重要问题”。中国国家科委在《科技研究成果公报》中也评价他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国内外工作者所公认,为我国不分明拓扑在国际上争得了地位”。这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使他荣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85、1986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988、199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刘应明继续突破的是模糊性处理领域。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从日本地铁运行、家电生产到德国西门子炉窑控制,发达国家业已形成模糊技术产业。为了跟上世界先进水平,刘应明埋头攻关。他与同事首先成功解决了降维问题。在研究中,他摒弃了“简单表示”的思路,改用“简单逼近”的方法,得出了十分简单的表示式,而且可以达到任何事先指定的精度,实现了真正的降维。这项成果在专家系统的“组合证据”处理以及模糊类隶属函数的确定等重要问题中发挥了重要运用。他从层次入手,得出各层次之间拓扑结构的深刻结果,成功解决了格值狄奥多列插入问题。这是一种决定映射的全新方法。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除在国内外重要数学刊物上发表外,还在日、俄等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受到专家学者的广泛赞誉。此外,他在其他与应用基础有关的领域,也取得了一批相当优秀的成果,在国内外权威性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论文,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9项。
  改革开放后,刘应明逐渐走上国际数坛。1978年,中国数学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川大是会议的东道主之一,但参会论文不够。为了补救,不是参会代表的刘应明携带论文上阵了。论文宣读后立即引起数学界的重视,年轻的刘应明得以崭露头角。1982年,法国政府特邀他以专家身份赴法讲学,使他首次跨越书面交流而登上了国际数坛。他在巴黎、里昂、土鲁兹等城市的大学讲学,带去了自己关于不分明拓扑学的新颖观点。他在巴黎出席了第十二届国际多值逻辑会议,几次学术报告都赢得了与会者的赞赏。一场学术报告会后的宴会上,一位法国颇有声望的教授特意要求坐在他旁边。席间,这位教授对刘应明说:“希望你能留下来和我们合作。”他毫不犹豫地谢绝了。1983年,他再次访问法国,在马赛的国际会议上主持了拓扑分组的报告会。1984年,他首次出访美国,在夏威夷召开的模糊信息处理国际大会上担任拓扑分组主席并参与了国际模糊系统协会的筹建工作。后来,在东京召开的国际模糊系统协会第二次世界大会上,他担任了大会程序委员会副主席。在北京召开的中日模糊集与系统会议上,担任中方主席。在首届亚洲模糊系统大会上,担任组委会副主席。在2005年国际模糊系统协会第10届大会上担任主席。他还学术访问过美、英、比利时、西班牙、德国、瑞士、澳大利亚、俄罗斯、新加坡、泰国、韩国、巴西、捷克等国,10余次担任有关国际会议主席、副主席或分会主席。2005年,由于他的杰出贡献,被国际模糊系统协会(IFSA)授予“FuzzyFellow奖”这一模糊系统及相关学科领域的最高奖项。同年,获香港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世纪90年代,他主持了关于模糊技术的一系列研讨、论证与鉴定会议。联合国内著名专家向国务院提出重要建议,积极推动我国模糊技术产业化工作。1995年3月,一个以“迎接21世纪挑战,推进中国模糊技术产业化”为主题的研讨会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主持会议的就是刘应明。1996—1998年,他在广东、北京、重庆分别主持了有关模糊技术攻关项目的成果鉴定会与现场交流会。
  1980年,刘应明由助教破格直升为副教授。1983年,再次被破格晋升为教授。年底,经国务院学位评审组审定,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博士生导师之一。1984年,荣获首批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5年,成为国务院学位评议组最年轻的成员之一。1989年任四川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1993年当选为国际模糊系统协会副理事长,并被聘为国家博士后管委会“数学与天文学”专家组成员。1995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并担任国家理科“数学与力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曾任6种国外权威学术刊物的评论员或编委,多种国内数学刊物、书籍的主编、副主编、编委,日本模糊逻辑与系统研究所国际顾问,国际模糊系统协会中国分会主席。现已连任3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5届国务院数学学科学位评议组成员或召集人,国家博士后管委会“数学与系统科学”专家组召集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数学研究与高等人才培养中心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二届评审组成员或组长(1988—1994),天元数学学术领导小组副组长、顾问等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五、六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评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基础科学与人才培养基金会(数学)委员,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985”工程科技创新平台四川大学“长江数学中心”首席科学家。
  在为国家培养人才方面,他也花了许多心血。他深知未来属于青年,培养学生是最重要的工作。他培养了数十名硕士与博士。他的学生不少已是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与长江讲座教授,成为相关领域的学术带头人。1989年,他荣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3、1996、2005、2009四次荣获国家教育成果奖。1998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特等奖。他长期担任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常委,通过提案、建议等形式,积极推动高校理科科学与人才基地的设立与持续建设;他是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管委会委员,对全国基础学科的本科教育做出了贡献。2009年9月,他担任教育部新建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专家组成员。
  2010年8月,长江数学国际论坛暨刘应明院士70华诞学术会议在成都隆重举行,17名数学领域的中科院院士、几乎囯内重要院校数学系负责人及多名境外著名数学家到会祝贺,对刘应明的学术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
  古稀之年的刘应明现在已经告别了数学研究一线的工作,主要进行科技奖励、基金评审、学位建设、理科基地建设、教学改革及学会、学报等学术管理方面的工作,经常在国内外奔走不停。他常说:“人一生有做不完的事情。我早就对星期天没有概念了。因为,人要想在任何一个方面取得成功,都必须投以很大的专注和兴趣。”
  刘应明历任第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九届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第九、十届全国人大常委兼第十届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爱沙尼亚友好小组主席,现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
  来源:九三学社中央宣传部
  
同年(公元1940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1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