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宁波人物

陆道培

[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陆道培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

陆道培
  陆道培(1931.10— )
   中国骨髓移植事业奠基人与学术带头人,血液病学家。北京大学血液病学重点学科首席专家。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科培训基地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
   1931年10月出生于上海一个中医世家,父亲驰名江南。从小聪颖,勤奋好学,兴趣广泛,高中时便立志学医,1948年以第一名毕业于高中。同年考入同济大学医学院,1955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随后分配在北京中央人民医院内科,1957年起开始血液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1958年起在北京医学院任教。历任该院人民医院内科教授、主任,并在1981年创建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同时任内科学主任。他在攻克血液病的道路上艰苦奋斗48年,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0年代末,在国内首先系统引进凝血检查法,并逐项改进成功,应用于临床。1963年提出了计算“凝血酶元活动度”的二次函数公式等3种计算公式,今天在国际上仍是先进的。
   1964年首次成功地进行了亚洲第一例、世界第四例异体同基因骨髓移植。这次成功的骨髓移植,迄今已存活41年,载入世界《临床移植年鉴》,列为经移植无病存活时间最长的记录。他在世界上首先确定可重建骨髓的最少骨髓细胞量和最安全的供髓者条件,宣告了新中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的诞生。
   1970年代期间,克服文革带来的重重困难和种种干扰,首次证实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不是我国的罕见病,提高了我国对这种病的诊断水平。同时,他首次证明并报告中药紫草及提取物治疗静脉炎和西方医学界公认的难症——血管性紫癜,取得显著疗效,1978年荣获全国卫生科学大会奖。通过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病例进行细胞遗传学研究,发现本病有细胞染色体的损伤,说明是本病发病的直接病因,使我国的发病率从1976年起明显下降。在白血病研究领域,首先提出HCVZP——化疗方案,使1971——1973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完全缓解率从20%强提高到78.9%。1975年发明了用于早期预测化疗药物疗效的“白血病细胞核面积简易测量法”和“核面积图分析法”,解决了当时肿瘤临床用药指导的一大难题。
   1980年后陆道培教授的事业进入全盛时期,特别对骨髓移植,现称造血干细胞移植,和白血病治疗,殚精竭虑,竭尽全力。1981年9月30日,自己创造条件成功地进行了我国第一例异基因骨髓移植,这是我国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成熟的标志,1985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第一)。1985年利用大蒜提取物和大蒜新素防治巨细胞 感染,并首先用于防治骨髓移植后间质性肺炎;在国际上首先报告用胎盘丙种球蛋白治疗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有卓效。在国际上刚发现艾滋病的情况下,力主政府坚决退回一批进口的没经热处理灭活的血液制品,避免了艾滋病通过血制品在我国的传播。主编我国血液病领域里的第一部白血病专著《白血病治疗学》,荣获卫生部科技成果二等奖。同时期为本院和全国各地培训了百余名中高级血液病治诊断和治疗骨干,并参加了非血缘关系骨髓志愿者组织,1995年至今担任国际骨髓移植登记组顾问委员会委员。
   陆道培在科学技术上有很多项创新记录。1991年用二次异基因骨髓移植持久治愈无丙种球蛋白血症,发现并直接证明人体B淋巴细胞与排异无关,异基因骨髓两次移植存活期最长。同年在国际上率先报道了一种诱导免疫耐受的新技术。1992年在我国成功地开展了非血缘骨髓移植。1996年首先成功地进行了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1999年成功地进行了我国首例成人同胞脐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不久用脐带血干细胞移植代替骨髓移植也获得成功,并首先利用细胞免疫治疗法解决自体移植复发率较高的问题,皆取得可喜效果。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各种白血病的治愈率居世界先进水平。首次在我国发现3种遗传学血液病。陆道培在国内首次成功地进行了ABO主要血型不合的骨髓移植,证明骨髓混合胎细胞移植可明显降低配型不合移植的抗宿主病,单倍型异基因骨髓如果与去T细胞自体骨髓混合移植,能较长时间形成嵌合体而不引起移植物抗宿主病;经动物门静脉移植脾细胞可预防被排斥。
   在配型不同造血干细胞移植一系列成功的基础上,又率领年轻人到其他有成功经验的单位学习,发展了GIAC方案,使有血缘关系的一百余例配型不同一单倍型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率达到几乎配型相同同胞供者的水平。
   他首先证明单纯用中药-和纯化的硫化砷类药物可以根治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同时大幅度减轻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其论文被2002年BLOOD杂志刊登,具有极大的学术与社会意义。
   陆道培教授把大半生献给了祖国的血液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事业,把抢救病人、治疗白血病和其他血液病作为毕生的追求,被病人称为“值得托付生命的人”。
   1984年起,陆道培教授为国际血液学会会员、亚太地区理事,2007年将担任在北京召开的该会亚太地区大会主席。兼任亚洲血液学会副主席、亚洲脐带学名誉会员,被香港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和同济医科大学、浙江大学、苏州大学等12所高校聘为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自1984——2005年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2005年起任中华医学会医学名审定委员会主任,国内外12种学术杂志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2000年当选为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主任委员。曾任全国政协第九届常委和北京市第九届政协副主席。
   1986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院士,并当选为第二届主席团成员,1997年荣获陈嘉庚奖和何梁何利奖——医药科学金质奖章。
   陆道培教授的主要著述还有《血液学进展》等,1960—2000年发表中英文论文230余篇,领导的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培养了35名博士,11名硕士。(本传略由陆道培院士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