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人物

郭绍虞

[清][公元1893年-1984年]

郭绍虞为[清][公元1893年-1984年]

郭绍虞
  郭绍虞(1893-1984),原名希汾,字绍虞,江苏省苏州市人。中国语言学家、文学家、文学批评史家。郭绍虞主要致力于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语言学、音韵学、训诂学、书法理论等方面的研究。著有《中国文学批评史》、《沧浪诗话校释》、《宋诗话考》、《宋诗话辑佚》。郭绍虞先生以照隅室作为斋名。晚年印有《照隅室古典文学论集》、《照隅室语言文字论集》、《照隅室杂著》三种。20年代初,与茅盾、叶圣陶等创立文学研究会。建国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上海文联副主席,上海作协副主席,上海语文学会副会长《辞海》副主编,同济大学文学院前院长,复旦大学首批博士生导师之一。郭绍虞为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科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时旁及古今语法修辞。书法也有精深造诣,为海内外学者所尊崇。
  郭绍虞先生出生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他的家庭虽属书香之家,但很清寒。祖父是前清举人。
  父亲郭鲁卿没有考上功名,是一介寒士,担任过文书、校对等工作,也当过家庭教师。郭鲁卿1937年抗战逃难时在苏州乡下东山去世。母朱漱芳1947年于故居去世。
  郭绍虞和哥哥郭际唐自幼在粗衣淡饭中生活,深深懂得稼穑艰难,懂得学习的重要,感到一定要发奋图强,自力更生。郭绍虞在家中尊老爱兄,团结和睦。自己节衣缩食,赡养父母却很丰盛。其兄郭济唐是一位有学养的中学教师,他们弟兄俩互通有无,手足情深。
  郭绍虞在其父亲的熏陶下,酷爱学习。其后由于家庭清寒,他仅在蒙养义塾读了几年书,在陆尹甫、陆雨庵二位老师指导下,苦读诗书,直至明代遗民著作等。甚至在裱画店、古玩铺、旧书摊上,他也接触了许多名人书画和历代各种文物,以及各类版本古籍,大大地开拓了眼界。因此,这些店铺和地摊都成了他的街头“博物馆”和“图书馆”,使他流连忘返。 后来他又在一所工业中学学习了二年。由于他自幼爱好文学,在中学读书时,连续办了几期《嘤鸣杂志》。后又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
  郭家世居苏州,由于家境贫寒,并无房产,一直租房居住,不仅条件差,而且经常-搬迁。1927年,郭绍虞在燕京大学任教授后,生活较为安定,也略有积蓄,遂在苏州购下大新桥巷一处建于晚清的普通民居,以奉养父母安度晚年,并请当时在家乡任教的兄长郭际唐一家陪伴父母同住,自己则常在假期回苏州看望双亲。
  郭绍虞在学术方面的贡献众所周知,而他在书法、艺术方面功底也很深。
  郭绍虞的夫人张方行女士,毕业于早期的上海民立女中,曾先后在福州女子师范等学校任教。在先生逝世之后为他整理了《照隅室杂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人物年表
  1893年11月21日出生于一个贫寒的教师家庭。
  1910年在苏州工业中学求学期间,与同学合办文学刊物《嘤鸣》,写诗作文,抒发爱国热情。
  1913年 7月,到上海任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小学教员。五四运动中,他的思想深受《新青年》的影响,向《新潮》杂志投稿,成为新潮社社员。在这一期间,他利用商务印书馆的藏书刻苦自学,开始了学术研究活动,先后著有《清诗评注读本》、《战国策评注》(1916),《中国体育史》(1920)。
  1919年,郭绍虞到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北京,担任北京《晨报》副刊的特约撰稿人,同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旁听生,并加入新潮社。1919年12月1日在《晨报副镌》发表了《马克思年表》。
  1920年,郭绍虞到五四运动策源地北京,一方面担任北京《晨报副刊》特约撰稿员,同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作旁听生。
  1921年元旦,他与郑振铎、王统照、沈雁冰、叶圣陶等共同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从事新诗、散文及学术方面活动。这年秋天,又经师友胡适、顾颉刚推荐,到福州任协和大学国文系主任兼教授。
  1921年至1927年,先后到济南第一师范学校、福州协和大学、开封中州大学、武昌中山大学任教。
  1921年他由胡适、顾颉刚推荐,任福州协和大学国文系教授,从此走上了大学讲台,时年仅28岁。
  1927年7月起,郭绍虞在北京燕京大学中文系任教授14年,这是他进行学术研究的重要时期。这时期他开始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研究。
  1934年所著《中国文学批评史》出版。
  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他始终坚持中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气节。在完全背瞒本人的情况下,日伪“华北作家协会”竟将他的名字列入委员名单。他知道后,不顾安危,愤然去信责问,“华北作家协会”也无可奈何,只能复信道歉。在此处境下,他宁守清贫,拒不与日伪同流合污;有人写文章攻击他,他写《高调歌》来反击,以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迹。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为了强迫他任教伪北大,竟将他关押两天。获释后,他在燕京大学讲坛上上了“最后一课”,朗读了《诗经·黍离》,满座泣下。接着就携眷南下。为了生计,他在上海圣约翰、大夏、光华等大学兼课。当时家中孩子较多,又有0在堂,生活负担很重,但他安贫若素。
  1941年,他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子弟小学任教,有机会去探索那浩瀚的珍贵藏书。随后,茅盾也来到了商务印书馆任,两人由于思想相近,遂成挚友。
  1942年返上海,在开明书店任。此后在上海大夏大学、之江大学、光华大学、同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建国后任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
  1943年秋至1946年春,郭绍虞由北平到上海担任开明书店,同时在一些大学任教。这时,他主要从事语文研究的学术活动,著有《语文通论》(1947)及其续编(1948)。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郭绍虞又积极投入-0。
  1947年,他参加了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大学教授联谊会,
  任同济大学教授联谊会分会主任。因此,他的名字被列入了黑名单。在险恶的环境中,他仍伏案著书。
  1949年起,郭绍虞到复旦大学任教,先后兼任中文系主任、图书馆馆长、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还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兼-书记、上海文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等职务。
  1949年上海解放初,陈毅市长接见了一批文化界著名进步人士,郭绍虞也在其中。
  1950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文学院并入复旦大学后,到复旦大学任教,先后任中文系教授兼主任、图书馆馆长、文学研究室主任等职。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兼任华东区军政委员会监察委员,上海文学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兼-书记、上海文学所所长和《辞海》副主编、《上海文学》编委等职。
  1962年他又主编了《中国历代文论选》。
  由于他在批评史研究中的卓越建树和杰出贡献,1979年3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成立时,他被推选为会长。
  1984年6月23日,郭绍虞在上海病逝,终年91岁。
  
同年(公元1893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