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湖北省> 天门人物

蒋桂英

蒋桂英为

  “太阳一出笑呀呵呵(哎),笑呀呵呵(哎),我开口就唱幸(哪)福歌(哎),幸(哪)福歌(哎)。天上云彩千(哪)万朵,社里新事实在多……”在湖北,年纪稍长的人,没人不知道蒋桂英,没人没听过她创作并演唱的这首《幸福歌》的。但鲜为人知的是,这个把湖北民歌唱响北京的第一人,其从艺生涯是从逃荒卖唱乞讨开始的。
   逃荒卖唱的小姑娘
   蒋桂英1935年出生于湖北天门马湾镇蒋湖村。“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每年夏天发大水,出外逃荒的人成群结队。父亲蒋方洲肩头的箩筐一头挑着年仅半岁的蒋桂英,一头挑着锅碗瓢盆,带领全家沿铁路往南方乞讨。父母会点民间工艺,用竹子和纸做些小玩意,合起来像扇子,打开像朵花,插在稻草棒上,招惹好奇的小孩子们。哥哥蒋再兴用糖糊画出各种图案出售补贴家用,而大蒋桂英8岁的姐姐蒋再英则跟着湖南难民曹师傅学卖唱,担起全家生活的重任。五六岁时的蒋桂英大年初一出去讨饭时,从田埂上摔到水里,被救起后高烧不退,无钱买药,母亲蒋刘氏就把牛粪煮成水哄她喝。不知是不是牛粪汤起了作用,蒋桂英的烧真的退了。后来又打过摆子,得过肺病,均不治而愈。她的生命像草根一样顽强。
   1944年乞讨到湖南芷江,逃荒途中生下的弟弟死于瘟疫,蒋再英得了天花,临终嘱托妹妹接下肩上的重任。于是,8岁的蒋桂英顶替姐姐打三棒鼓,唱小曲乞讨。蒋桂英聪明伶俐,受姐姐熏陶,曲词记得快,像“十二月花”、“秋香”、“陈世美不认前妻”等等。长长的唱段唱得顺顺溜溜,让家人外人无不惊奇。
   乞讨到贵州,父亲死于烂疮。进入昆明不到一年,全国解放。卖唱被禁,14岁的蒋桂英进入文艺社,第一次站在台上展示歌喉,第一次有了“演员”的喜悦和自豪。
   1950年底,尽管文艺社的叶连长不愿失去一根台柱子百般挽留,思乡心切的蒋桂英还是随母亲哥嫂及小侄儿乘敞篷车回到天门老家。全家出门逃荒的8口人,有5人死于异乡。
   把湖北民歌唱到全国
   蒋桂英回乡后进了小学读二年级。她不会种田,栽秧常被人“困笼”,遇上“牛蚂蟥”就心惊肉跳。她特别怀念文艺社简陋的舞台,常常暗自叹息农村埋没了一副好嗓子。她向往到城市去,圆她的唱歌梦。
   1953年4月,蒋桂英终于盼来了幸运之神。湖北省民间音乐舞蹈曲艺会演前夕,中央民间音乐调查团的静仪、省里的彭南在区文化干事孙其康的引领下,来到蒋桂英家里,问了情况,听了试唱,三人一致同意她参加会演。
   蒋桂英由区唱到县,再唱到省里。领导、专家一致认为她年轻,“本钱好”,有发展前途,决定留下她。那时家里很穷,几个人合盖一床被子,家人想方设法凑了2万块(现2元),找分得地主浮财的村人买了一床旧线毯,上穿大襟红衣,下穿蓝裤,拎着仅装一件换洗衣服的小木箱,走进位于胜利饭店附近的中南人民广播电台,成为正在筹备的中南广播乐团的储备歌手,与音乐陈一苹和贺之圭两位大姐同居一室。蒋桂英被送到业余干部学校学习初中文化。她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遇上早晨6时到8时的课,就5时起床,由宿舍走到江汉路去上课。她学习十分勤奋刻苦。8时下课后,又赶回电台配合陈一苹、贺之圭整理她的唱段。她俩常抽空教她乐理。偶尔演出唱唱革命歌曲《王大妈爱和平》、《桂花开放幸福来》等等。那时到处演出没有专车接送,公共汽车就几条线路,完全靠步行,常常深更半夜才走回宿舍。
   1954年,湖北省戏曲会演,蒋桂英“客串”演唱《放风筝》,颇受领导赞赏,被借到武汉市工人文化服务队,唱遍武汉的建筑工地。她脑子里的曲子多,“旧瓶装新酒”,看到什么唱什么。这正是武汉人民抗击特大洪水的一年,蒋桂英在张公堤上参加挑土筑堤,一声吆喝:“休息一会,我给大家唱歌。”圈子一围就唱起来。一天要唱十几场,名气在防汛大军里传开了,都知道有个小姑娘的歌唱得好听,收工时,常有人拦着她不唱不让走。她说嗓子哑了,大伙说哑了我们也爱听。蒋桂英怀着翻身感、光荣感拼命唱,结果把嗓子唱哑了。
   1955年被电台领导接回,因广播乐团成立不起来,蒋桂英被调到硚口工人文化宫辅导群众业余文化活动。她渴望继续深造,龚馆长是搞音乐的,十分支持。幸运之神再次降临,1956年中南音专(现武汉音乐学院)向工农子弟开门,接受了仅有初中文化的蒋桂英报考。别的考生也有嗓子好的,却比不上会唱很多民歌的蒋桂英有特色。负责招生的林路、杨匡民等决定将蒋桂英作特殊人才招进,当研究生,边学习,边研究。童年的不幸经历给蒋桂英带来了幸运。
   进入音乐殿堂后,蒋桂英师从徐厚雄学钢琴,跟叶素学声乐,听廖宝生和张玉梅的和声乐理课,接受正规化系统训练。同时去外地采风,博取众家之长,使她的艺术实践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她纯朴、甜美、清纯的风格和叙事性特色的演唱,显示出继承传统文化标新立异的特殊价值。
   1958年,蒋桂英与陈登州(曲艺)、付凤兰(小曲)一同进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曲艺会演。蒋桂英的民歌进入怀仁堂汇报演出,虽然服装不漂亮,化妆缺乏技巧,但她演唱的《回娘家》、《火烧粑》具有浓郁的湖北民歌特色,清悦甜润的嗓音让京城观众耳目一新。她像一朵灿烂的礼花开放在北京的上空。周总理接见时听说她是研究生,吃了一惊,鼓励说:“不错,要好好学习,努力工作。”1960年夏,毛主席在武汉听她演唱《幸福歌》后说:“你唱的湖北民歌《幸福歌》很好听,很像湖南的花鼓调咧。”
   怀仁堂一鸣惊人后,蒋桂英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出席了全国文教卫群英会,出席了党的第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被誉为“人民的歌手”。
   迈进艺术家行列
   文革中,蒋桂英被打成“三名三高”人物遭批斗,把她整理的曲谱和几件布拉吉抄去办了个“贫农的女儿现在的蒋桂英”展览,说她“修了”。让她最痛心的是,唱八仙过海之一的《韩湘子》和《反照花台》两首优美的曲谱散失,无法流传下来。她还差一点遭受灭顶之灾。20世纪60年代初期,毛主席与-来武汉住在东湖梨园,蒋桂英随几位演员去陪舞。因见到-的一身穿着十分反感,心直口快的她跟本团同去的鲍某和另一位同事说:“我对-印象不好。”文革中,那同事顶不住“大揭发”的风向,要蒋桂英赶紧“主动”交代说过的那句话。蒋桂英找到军代表家里,军代表说:“谁对谁都会有个印象,这算啥事?交代什么?人家揭发,你就说没说嘛!”没有军代表和鲍某的保护,蒋桂英必成“文革”牺牲品。
   1976年拨乱反正,蒋桂英当上了“省歌”的副团长,4年后升任为团长。1983年,在文艺界改革的声浪中,市说唱团解散,“省歌”四分五裂,也面临解散的威胁。蒋桂英和班子成员有胆有识,决定把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罕世文物编钟搬上舞台。文化厅仅仅给了五万元经费,并在合同中规定,做成了钱不用还,做不好扣承包负责人的工资。而此时的蒋桂英正处于最困难的时期,她和爱人,除去每月给婆婆必寄的15元生活费,剩下的要对付五口人(两个孩子一个保姆)的生活,连买一棵白菜也要犹豫。为了“省歌”能生存下去,蒋桂英和同仁勇敢地承担了风险。
   当年5月,集楚声、楚韵、楚风、湖北民歌、小曲、曲艺综合艺术之大成的《编钟乐舞》,在湖北剧场首次亮相,艳惊四座。为寻求推向全国的机会,请来北京4位专家审查节目,专家大为震撼,积极疏通渠道,使《编钟乐舞》获得进京献礼演出的机会。名不见经传的《编钟乐舞》一炮走红,声震京城,一连演出20多场,几年内在国内外共演出500多场,创造了歌舞剧的奇迹,也挽救了“省歌”。蒋桂英由此从一个出类拔萃的民歌演唱家迈进成熟艺术家行列。实现了这一辉煌后,1990年,蒋桂英从团长位子上退下来。
   蒋桂英当年会唱近百首民歌、小曲、小调,文革“破四旧”让她收集的许多优美民间曲谱遗失,如今手上仅存二三十首新老民歌资料。这是她最感惋惜的事。已年过七十的蒋桂英,身体状况较差,却仍然活跃在歌唱领域。她是武汉音乐学院外聘教授,并被称为“评委专业户”。许多学声乐的学生找上门学艺,蒋桂英热心收徒。她希望自己的艺术生命能在新人身上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