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宣城市> 绩溪人物

胡效颜

[公元1871年-1938年]

胡效颜为[公元1871年-1938年]

  胡效颜(1871-1938),名在渊,别号述园居士,绩溪县人。他与族人胡晋接等人一道,创办了私立胡氏两等小学堂,并担任该校校长16年,在其执掌下,该校成为当时徽州的一所名校。
  绩溪办新学之始为清光绪三十年(1904)创办的仁里思诚两等小学堂,由胡晋接任堂(校)长。县城新学为光绪三十一年(1905)办的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校址在东门外东山书院旧址。因河水阻隔,水深桥窄,学童入学很不方便。光绪三十二年(1906),官立明伦两等小学堂创办,但招生人数有限,城内仍有不少学童不能入学。鉴于此,光绪三十三年(1907),城内金紫胡氏族人胡晋接、胡效颜、胡镜虚,胡树滋、胡春桥等倡办胡氏学堂,推选胡效颜负责校舍修建,主管账目。校舍未全部建成即招生开学,并公推胡效颜为首任校长。
  胡效颜担任校长16年,办学成绩卓著。他重视优秀教师的选聘,曾先后聘任当时教育界知名人士如歙县毕醉春、汪山民及本县黄梦飞、胡树滋、胡淮甫、胡景磻、胡运中等担任教师,其中多数后去省立二师任教。1918年省立二师有毕业生后,学校又延聘省立二师优秀毕业生胡稼民、胡步洲、章积和等来校任教。该校教师质量在当时绩溪私立小学中堪称一流。胡效颜参照当时学制,尽量开齐课程,还设有图书室,供学生阅读。他拟订学堂规制,管理严格有序。学校校规严谨,校风严肃。为使远道学生能在校安心学习,学校还供应膳宿。他不仅抓校内教学,还利用暑期开展义务教育。据有关资料记载,1922年暑期办的“绩溪暑期义务学校”,共有学员120余人,教员中不少是暑期回乡的大学、中专学生,他们利用义务学校课堂传播新思想、新知识。胡效颜不仅重于言教,更重于身教。在校既当校长,又兼教员。经过16年的苦心经营,学校声誉日著。不仅本县各乡学子纷纷慕名前来求学,甚至相邻的歙县、休宁也有人来读书。16年中,该校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杰出的人才,因办学成绩突出,学校频频受到安徽省教育厅的嘉奖。
  因办学成功,1924年胡效颜被委任绩溪县劝学所所长。1926年县劝学所改教育局,他成为绩溪县首任教育局长,直至1929年。在任县劝学所所长、教育局长期间,他严行取缔和改造私塾,继续大力倡办新学,使全县小学及入学儿童有大幅度增长。至1922年绩溪县共有小学39所,学生数2281人。而据1929年《绩溪县教育概况》记载,当时全县公私立学校共60所(其中县立2所,私立36所,公立1所,乡立21所),教职员229人,学生3141人(内女生393人),学校数、学生数超过除歙县外的其他徽属五县。省厅对此有这样的评价:“绩溪在徽属各县中,幅员最小,然教育事业,冠于全徽,此实由于主持教育行政者惨淡经营,功不可没。”在任劝学所长和教育局长期间,胡效颜先生在倡办私立小学并解决其办学经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先前,胡培翚为给地方教育解决办学经费问题,曾于前清年间向各祠宇倡议捐献田亩,成立宾兴文会,掌管田亩收入,作为地方教育经费,但不少地方未按倡议落实。胡效颜先生掌管县教育行政以后,接管宾兴文会,委派专人负责整顿,每年田亩收入除作为县立学校经费外,其余全数拨作全县私立学校奖励金,由县视学评定各校奖励金额,在每年年终一次发放,此举促进了私立学校的发展。
  胡效颜在任所长、局长期间还两次积极筹办县立初中,经多方协商,克服重重困难,绩溪县立初中终于在1928年2月正式创办,计有初一、初二两个班学生约80人(1929年2月停办)。此为绩溪县立初中之初创阶段。
  胡效颜终生从事教育,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他在生命弥留之际留下遗嘱:丧事从简,将节约之款设立“胡效颜奖学金”,奖励优秀贫寒小学毕业生升学。1938年,胡效颜病逝后,其子胡家健及家人遵其遗嘱将治丧余款500元存入银行作为奖学金。这是民国以来绩溪县最早私人捐资设立的奖学金。大学者胡适先生对绩溪诸乡贤热心教育文化事业精神极为钦佩。1962年2月19日——胡适逝世的前四天,他与应邀前来的胡效颜之子胡家健作了两个小时的长谈,其中就谈到:“……光绪末年,胡晋接与令尊胡效颜等将绩溪经学三胡之一的胡培翚所创办的金紫胡氏家塾改建为胡氏小学校,由胡效颜任校长,该校继承清代三胡匡衷、秉虔及培翚的治学精神,发扬中国优良的文化传统。……绩溪私人或私人社团,捐资兴学,蔚为风气。”
  来源:皖南晨刊 作者:周文甫
同年(公元187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38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