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浙江省> 杭州人物

朱葆琳

[公元1921年-1996年]

朱葆琳为[公元1921年-1996年]

  朱葆琳,男,汉族,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1年7月13日出生,卒于1996年5月16日,1943年浙江大学化工系毕业,获学士学位。1948年12月于美国奥斯汀得克萨斯大学获硕士学位。1948年底回国后任浙江大学化工系副教授。1953年来所工作,担任过研究室主任,所第一、二两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学术秘书、副所长,兼任全国化工学会理事、辽宁省大连市化工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在国际学术会议,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60多篇,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
  传记:
  朱葆琳,男,汉族,我国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祖籍浙江省杭州市,1921年生于浙江省金华县,1996年5月在大连逝世,享年75岁。
  1943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48年12月于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化学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49年2月他怀着科学救国之志毅然回到祖国任浙江大学副教授,1953年12月应聘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为研究员,任化学工程研究室主任,1962年被任命为副所长,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1973年后人所革委会副主任、副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曾当选为全国人大第三、四届人大代表,旅大市第一、二及第九届人大代表,大连市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常委。曾获全国先进生产者、辽宁省优秀专家、大连市劳动模范称号。曾兼任全国化工学会理事,大连市化工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教授。
  为研究所制定正确的学科方向
  1962年,中国科学院批准石油研究所改名为化学物理研究所。所学术委员会针对化学物理研究所今后发展的性质、方向、任务在全所范围内进行了一系列学术活动,同年11月,由所党委书记白介夫同志邀集所内张大煜、朱葆琳、顾以健、张存浩、楼南泉、陶愉生、卢佩章等七位科学家在上述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座谈讨论,形成了全所规划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设想10年内全所要形成六个大小不同的学科领域和三项任务,这就是对我所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青岛座谈会,这个规划指导了研究所-前研究所的科技工作。
  1974年,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拟定10年规划的通知要求,朱葆琳主持制定了研究所三个正确的学科方向,它们是:
  一、大能量大功率化学激光器
  二、新型能源—燃料电池研究
  三、石油化学及环境化学
  率先在国内开展化学反应工程研究
  50年代,化学工程已由单元操作过程发展为传递过程,它和化学反应结合正在向化学反应工程发展,正是在这个时候,朱葆琳率先在国内开展了固定床催化反应器传热、传质及流体流动下的化学反应研究,并用网络和电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求得固定床反应器内的温度分布与浓度分布,为催化反应器的工程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正是这些具有远见且有特色的工作,为我国化学反应学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我所50年代就在国内化工届具有相应的地位。
  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毛细管色谱仪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朱葆琳带领自己的研究生丁景群和课题组,把大量精力倾注于色谱分析研究。他作为化工专家,主要研究物质在色谱柱内的运行规律,得出描述气液色谱溜出曲线的一般方程式及在进样时间任意时溜出曲线的变化规律。在工人师傅刘兴信同志成功地解决了毛细管柱的控制技术以后,他带领全组同志对毛细管内表面进行改性、涂渍及研制所必需的快速离子化放大器,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技术等,创造性地研制出氢火焰离子化鉴定器毛细管色谱仪,这种仪器正是国人企盼能得到用于分析复杂组分中微量化合物含量。该成果获1964年全国工业新产品一等奖,1966年国家发明奖。还研制出实验室制备化学纯试剂的大型制备色谱仪及生产色谱纯有机试剂的工业色谱装置,促进了我国色谱研究及色谱分析仪器的发展。
  氮氢膜分离器的研制与开发
  朱葆琳以其敏锐的科学洞察力和深厚的学科基础,在80年代初瞄准国际上新兴的气体分离技术膜分离过程,亲任攻关组长,和蒋国梁同志一道,果断地组织力量,开展了气体分离膜及其应用过程的研究与开发,在他的精心组织和直接指导下,研制出高性能中空纤维氮氢膜分离器,并成功地用于合成氨池放气中回收氢,奠定了我国气体膜分离技术的产业化基础。先后获1986年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1982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和1993年国家技术进步二等奖。目前,中空纤维氮氢膜分离器已在全国合肥厂推广应用,打破了国外技术和产品在我国的垄断。为表彰朱葆琳同志在此项工作中的杰出贡献,1985年大连市授予朱葆琳同志劳动模范,1991年中国科学院授予“七五”重大科研任务先进生产者称号,1994年旅大市为他颁发科技金奖。
  研制燃料电池的战略决策
  70年代初,我所承担了宇宙飞船主能源燃料电池的研制任务,经过近100人两年时间的努力,用动态排水方案研制的燃料电池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正当同志们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的时候,朱葆琳在总结会上却严肃地提出用静态排水方案代替动态排水,理由是:“动态排水电池尽管已成功地用于阿波罗飞船登月飞行,但系统复杂,对硬件要求很高,在实际应用前还有一些我们不擅长的工作需要做。”会议经过两天激烈讨论,意见仍未统一,于是他决定自己带领几位同志先进行原理性试验。最后,我所用静态排水系统研制成功的燃料电池显然比动态排水电池具有很大的优越性。这是朱葆琳对电池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后大胆而果断地作出的战略决策。(80年代美国航天飞机所用的燃料电池也采用静态排水系统。)
  对石油气深冷分离半工业试验的指导性意见
  大连有机合成厂1958年承担了国家科委下达的石油气深冷分离半工业试验课题,到1965年建成的装置仍不能运转。市委书记向我所求援帮助。我所派出了由化工、催化、分析三个研究室共28名科技人员组成的攻关组,攻关组由化工室研究室副主任及党支部书记带队,经过一段时间的下厂调查研究,发现存在的问题很多,头绪很乱,大家心中仍然没底。攻关组决定召开一次研讨会,并请朱葆琳同志参加,他答应了,并准时到会。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他敏捷的思维很快就把存在的问题概括为“三脱一稳”,即脱硫、脱水、脱炔、戊烷塔的稳定操作,与会同志顿开茅塞,攻关组以此为目标。1966底胜利完成了石油气深冷分离半工业试验,生产出合格的聚乙烯,并通过技术鉴定。
  大连化物所的化学工程研究室
  朱葆琳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大连化学物理所化学工程学科的奠基人。在学科与任务、基础与应用上,他认为要全面兼顾不可偏废,理论与应用并重。根据化工学科的特点,要积极承担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重大课题,也要经常审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选择科研课题时,要抓着本领域发展的前沿,并以创新思维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问题。80年代,在他的指导下研制成功的《非均布颗粒催化剂的工程设计》及节能项目《氯酸盐电化学生产新工艺》分别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在他的领导和学术思想带动下,大连化学物理所的化学工程学科从小到大,由弱变强,逐步形成了由分离工程、催化反应工程,电化学反应工程和生化反应工程有机结合,门类较为齐全,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科技群体,为我国化工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为大连化学物理所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培养中青年科技人员
  朱葆琳同志是一位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的科学家,也是一位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园丁。他对自己的学生和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倾注了满腔心血和殷切期望,他非常重视科研工作思路和职业道德的熏陶,也十分注重培养青年人的独立工作能力,特别是他们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60年代人所共知,他培养的几个年轻人,是大家公认的优秀科研工作者。人民日报派记者来所进行专题调研报导,认为:这些青年都有坚实的专业基础,有在科研工作中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咋学术问题上能与导师在争论中共同提高。几十年来,朱葆琳同志培养了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一大批科研骨干、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和学术带头人,他们都从朱葆琳师长处获得了终身难忘的教诲,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朱葆琳同志一生追求真理,热爱祖国和人民,在下厂劳动中面临炉子0的危险关头,在场的人们纷纷逃生,他临危不惧,坚守岗位控制局面。他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身体力行,经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勉励青年科技人员;他在工作中勤奋认真,敢于负责;他为人谦虚,朴实无华,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以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为重,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对个人、家庭、子女和亲属都严格要求、顾全大局,表现了一位正直的爱国科学家崇高的品质和思想境界。
  同年(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朱培基 北京市
朱祖培 (1921~2009) 安徽省黄山市屯溪
许少鸿 (1921~2010) 物理学家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
江泽坚 (1921~2005) 中国著名数学家、教育家 上海市
曾昭璇 (1921~2007) 著名地理学家 广东省广州市
+ 更多公元1921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6年)去世的名人:
熊永强 (1940~1996) 湖北省荆州洪湖
李春芬 (1912~1996) 江苏省盐城大丰区
刘少傥 (1916~1996) 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
弗朗索瓦·密特朗 (1916~1996)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4任总统 欧洲法国
弗兰克·惠特尔 (1907~1996) 英国航空工程师、发明家 欧洲英国
申尚贤 (1909~1996) 贵州省遵义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 更多公元199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