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西省> 吉安市> 吉安人物

朱桁梁

[公元1922年-1984年]

朱桁梁为[公元1922年-1984年]

  朱桁梁(1922~1984年),吉安县固江镇鱼山村人。生于湖南省永州市。195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曾任湖南零陵中学副校长,湖南道县一中校长兼中共党支部书记,湖南省政协委员,道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1983年出席全国“为人师表”表彰大会。他在教育事业上付出精力,获得了成果。特别在道县一中期间,成绩卓著。
  道县一中是所具有六十年历史的老中学。“文革”前,这里曾面向阳花本地区四个县招生,师资、设备都比较好。“文革”期间,教师被赶下乡,设备荡然无存。
  1978年9月,在恢复高考招生的第二年,校内外都有一个心愿:多考上几个大学生,多出几个尖子,把牌子重新亮出来,以为这样才能恢复原来的声誉。教师、家长都要求办“尖子班”、“炎箭班”。可朱桁认为,普通中学的任务是肩挑两付重担。如果眼光只盯着高一级学校,而忘记了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劳动后备力量,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因此他反对那种片面追求升学率,搞大面积留级、分快慢班、集中骨干教师抓“尖子班”、甩掉“一大片”的作法。通过向教师、家长及社会的宣传、说理、教育,他的意见得到了各方面的理解和支持。
  由于他的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方针,面向全体学生,狠抓“双基”教学,对学生进行了大量理想、前途的思想教育,复校三年,培养了923名高初中毕业生,升入大学、中专的428人,占毕业生数的46.3%,没有升学的495位毕业生,也在德、智、体各方面达到合格的水平,走上了工农业各个岗位,有的还取得了优异成绩。有一位姓李的高中毕业生,把知识献给农村,研制成功沼气液化气自控炉,获得湖南省1979年重大科技成果四等奖。
  身为学校领导的朱桁梁,在教师面前,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事事是楷模。他的行为准则是:“凡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要求教师做到的,校领导首先要做到。”他在十年浩劫中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受尽皮肉之苦,一个儿子被逼死,一个女儿被逼疯,但他没有被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所压垮,仍不屈不挠以办教育为自己的神圣事业。年届60,仍坚持每天与学生一起做早操;布置学生搞卫生,他亲自带领教师把学校内的厕所冲洗刮净。他“爱生如子”。有个学生父母双亡,冬天没有棉衣御寒,便送了两套衣服给他,那个学生感激涕零地说:“我没有父母,朱校长就是我的亲人。”人经常涂学生食堂、宿舍,关心他们吃好、睡好;他还同食堂工友、打钟校工、图书管理员广交朋友,促膝谈心。他常说:“我们不是一般工作关系,我们是志同道合一起为党、为社会主义祖国办教育。”他把领导班子、教职员工团结得象一台机器,每个齿轮都协调地支转。从而使学校工作既有秩序,又有效率,成为湖南省教育界一面旗帜。
  1984年4月,他积劳成疾,病逝长沙。道县人民把他安葬在道县一中的校园内,以表对这位献身教育事业的老校长的纪念和崇敬。(来源<<吉安县志>>)
  同年(公元1922年)出生的名人:

韩子重 (1922~1949) 革命烈士 重庆市长寿区
葛烈 (1922~1973)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
高岳东 (1922~1982) 山东省青岛市莱西市
王仪书 (1922~1949)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孙倬云 (1922~1979)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 更多公元1922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
刘汉东 (1923~1984) 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
李淦发 (1917~1984)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曹光 (1907~1984)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郑汝骊 (1917~1984) 河南省信阳市罗山
林禄如 (1902~1984)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
张伟汉 (1908~1984) 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
+ 更多公元1984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