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安徽省> 安庆人物

程滨遗

程滨遗为

  在安庆历史上,创办学校最多的人是程滨遗先生,据不完全统计,他或独资或参股,创办学校达20余所,对安庆乃至安徽教育有一定历史贡献。
  清末至民国,安徽教育特别落后,1922年(民国十一年)全国教育普查,安徽小学、中学、大学总人数74321人,排名全国倒数第四,除了新疆、绥远、贵州(另有几个省统计不全),就是安徽。而安徽周边省如浙江、江苏、山东、湖北、河南都是几十万人,江西也有十几万人。(《中国文化史》引《新教育》第五卷)我没有找到清末民初其它年份安徽在校学生人数统计资料,但从桐城学者姚永朴向学部(清末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文字中得知:“人民识字者可得二十分之一”,“人民识字者,有减无增哉!……事之可忧,孰大于是”!
  可以说,如果没有程滨遗等人致力于办学,那么安徽教育会更差,甚至可能像新疆一样只有几千人上学。程滨遗看到安徽教育落后之现状,忧心忡忡,1902年从日本明治大学毕业回国后,立即投身教育事业。当时,宣城、南陵等地百姓生活困苦,文盲多,尤其是从外地逃荒来的“客民”子弟更是难以入学。程滨遗在南陵开办了一所育青小学,接着创建炳灵、同安、文斗等校;他在宣城创办求实小学、端安小学。针对师资缺乏而制约教育发展这一严峻问题,程滨遗在南陵开设了师范讲习所,专门培养教师。后来,程滨遗将南陵4所小学合并为储才高等小学。
  1907年,怀宁中学堂(怀宁中学前身,1904年由“凤鸣中学堂”改称为“怀宁中学堂”,1916年因经费困难而停办,1921年复办)突起风潮,一时不得平息,官方及安庆学界人士敦请程滨遗来校当监督(相当于校长)。1910年,为了兴学育才,程滨遗与刘梧冈四处奔走,筹集经费,以鹭鸶桥农工局为校舍创办私立高等农业学堂(后改为蚕桑学校)。同年,怀中又发生学生反对监督的-,地方人士又推挽程滨遗再次兼任怀中监督。在兼职怀中监督时,他除了整顿校风,还重视抓“硬件”,购置了不少教学仪器和图书,使该校初具近代化学校的规模。
  安徽新式法政教育始创于1906年,安庆先后有官办、公办、私办三所法政学堂面向社会招生,其中程滨遗、光明甫于1911年在平安岭张公祠创办的私立专门法政学堂,影响较大,生源充足。辛亥革命后,三所学堂全都停办。1912年春,程滨遗单独筹款创办私立江淮大学,先后聘请邓绳候、光明甫任校长。该大学分文、法两学院,法学院有政治、经济、法律三系。这是安徽近代第一所有院系建制的分科大学。首届就招收1000余名学生。有教学楼,有师生宿舍,有图书室和印刷室,还有体育场。江淮大学艰难地办了4年,1913年任安徽督军的军阀倪嗣冲挪用教育经费办“团练”,下令停办各类学校,程滨遗率同仁顶住压力坚持办学;接着军阀又扣上各种罪名,并常派-骚扰,迫使江淮大学于1915年停办,接受改制———建立安徽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
  程滨遗在此期间,还任过私立第一女子学校董事长、安庆府中学(后改为六邑中学)校长等职。他在办学的同时,还热衷于新闻事业,1915年6月在安庆创办《民岩报》,宣传新思想。第二年,他到北京创办《中原日报》,倡自由、反-,因撰写《冯国璋之总统梦》一文,揭露军阀腐败,报馆遭警卫军捣毁,他个人遭拘押数月,获释后被驱逐出京。程滨遗回到安庆后,接任六邑中学(所谓“六邑”是指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统属于当时的安庆府)校长。在六邑,他事迹卓著,声望颇高。他来之前,校董们控制经费,非常抠门,并且安插没有任教水平的人当教员,影响恶劣。程滨遗指出办学不只是为了赚钱,号召校董和教员担负起“教育兴国”的使命,多为国家培养人才。他带头拿出资金,增设了仪器室、实验室、图书馆等,充实了教学力量,提升了教学质量。同时,他发动师生开辟运动场,“种植树木,培植花圃,疏浚旧塘,筑墩建亭,养鱼种莲”,营造出优美的校园环境。
  1922年,程滨遗受安徽教育界重托,兼任省教育专款委员会委员,负责筹划监察。第二年,任组织监察委员会主任委员。1927年任安徽省立第一高级中学校长,将校址由大渡口迁至安庆市龙门口省立第一师范内,与省立一初、一师合并为省立第一中学。同年,安徽设置省教育经费管理处,程滨遗任处长。1928年至1932年,他还兼任了安徽大学教授。1932年,安徽大学兴建农学院,校长程演生和程滨遗分别兼任建筑委员会正、副主任委员,两年完成了建院任务。
  1935年,教育部督学来安庆视察,提出怀宁中学校址狭小,条件简陋,不适合设立中学,饬令停办。程滨遗深感怀宁不能没有一所上规模的中学,他于是再度当任怀中校长,着手筹建新校,将新校址选定于县学宫(今安庆四中)。募款非常顺利,这得力于他在头一年做了一件令人称颂的好事。1934年,安庆遭受特大旱灾,程滨遗亲自和上海商业银行联系,签订贷款合同,请准关务署发给免税护照,购进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大米十万石,以低于市价三分之一价格平粜,使城乡居民安全地度过了灾荒。这次怀中兴建校舍,向社会公开募款,人们闻讯,纷纷慷慨捐助。1936年,怀中校舍竣工后,又建成一座图书馆,程滨遗率先捐赠二十四史一部。
  程滨遗(1876-1953),字小苏,怀宁枫林乡程家冲村人。《怀宁县志》上称他是“今安庆地区留学外国第一人”。他1899年赴日本留学,比-早两年。他在学术上也有较大贡献,抗战时期编撰的《田赋会要》一书,是“铺叙史实,推究因果”的资料性著作,上自夏商周,下及清末民初,“就历代田赋沿革,为系统叙述,并作史料整理为主。其诸赋役设施,凡与田赋有关者亦触类引及,以求明备”(《弁言》),层面较多,视角亦广,观点平实,在当时堪称详悉。他在安徽大学开设“中国法制史”,亲自讲授,并编撰著作《中国法制史》。另外,他还著有“三影”———《安庆旧影》、《风尘旧影》、《风烟旧影》。其中《安庆旧影》,为人们了解安庆历史、研究地史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
  
相关院校:

安徽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