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苏省> 无锡人物

严钦尚

[公元1917年-1992年,自然地理学家,海洋地质学家]

严钦尚为[公元1917年-1992年,自然地理学家,海洋地质学家]

  严钦尚(1917~1992),江苏无锡人。自然地理学家,海洋地质学家,比较沉积学开拓者与倡导者。
  严钦尚先生的学术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从1936年起,到1949年止,这是他的学习阶段。
  1936年,先生考入原中央大学地理系,次年抗日烽火起,随校从南京迁至重庆,在后方完成了大学学业。就学期间,他主修地理学外.还副修了地质学.因抗战需要,他自发考察西康省交通地理,他的工作为国防事业作了贡献,也为他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40年他进入浙江大学史地研究生部作研究生,师从著名学者叶良辅教授,在叶良辅先生带领下考察了西康地区的自然地理情况,是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研究的首批中国学人。1944年,他以《贵阳附近地面与水系发育》为题完成了毕业论文。1946年4月,他赴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学习,在澳大利亚做了更细致的地质地貌考察研究,两年后他完成了硕士论文——DevelopmentofthcNepeanRiverN.S.W,Australia。在这篇文章中,先生根据大量的考察数据,精辟地分析了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邦Nepean河的发育史,论证它的发育早于滨海大断裂而属于先成河的性质,进而提出了河流由先成的滨海河谷形成,这种观点实际上是对戴维斯地貌发育理论的补充。严钦尚先生因此获悉尼大学硕士学位。当年叶良辅先生出任浙江大学地理学系系主任,严钦尚先生受自己导师之约,回到浙江大学任教。到1948年为止,严钦尚先生在走一条中国旧知识分子常见的路,留学欧美,研究经典科学问题。这条路的特点是,获得国际承认,但是缺少独立创新。
  严钦尚先生的学术生涯的第二阶段从1950年起到1966年止,这一个阶段严钦尚先生的工作主要是围绕国家经济建设开展研究同时关注基础科学问题。严钦尚这一阶段的学术生涯,反映了1949年的革命为知识分子的功能定位开拓了新领域,他们不能坐在书斋了,需要走到生产实践中,而且他们需要独创,可惜政治运动干扰了他们的学术活动。
  1949年的人民革命胜利后,国家进入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建设时期。在建国初期的1950~1952年,严钦尚专注于地质地貌学与水库坝址、水利建设的调查研究。为建设浙江黄坛口及金华兰溪一带的水库及淮河中、上游水库等工程作地质地貌调查,写了十余篇研究报告。直接服务于这些工程项目。在基础研究方面1950年,他考察了大兴安岭地质地貌,分别于1950、1952年两次撰文提出第四纪时,冰川作用参与了大兴安岭及其邻区的地貌塑造。
  1953年严钦尚先生赴陕北榆林-定边一-察,研究治沙工程,为有计划地营造绿色长城的林带提供了确切的依据。这个研究完成后,1954年先生在中国《科学通报》11月号上发表了《陕北榆林-定边流动沙丘及其改造》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先生根据大量的地层的沉积物资料,结合形态分析,提出:“就鄂尔多斯而言,沙是就地而起的”。这是中国沙漠形成是“就地起沙”论的最早文献。
  1955~1956年,为配合中国自然地理区划专题中地貌部分的工作,先生从事了浙江省地貌区划工作。1957~1962年期间,他连续多年参加中苏科学院合作新疆综合考察队的地貌研究工作。在三年多的时间里,他的足迹遍及了阿尔泰山、准噶尔盆地、伊犁谷地、天山南北麓。考察期间,在总队的支持下组成专题队伍,由他领导先后综合调查开都河流域和额尔齐斯一乌伦古河流城。在摸清流域内自然资源和经济情况基础上,提出开发利用的设想。对新疆的开发做出了贡献。在注重应用研究的同时,先生仍然坚持着基础科学,发表了《中国西部天山冰期的次数和性质问题》及《新疆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流城地貌发育》两篇论文,并且与周廷儒等合著《新疆地貌》一书(可惜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本书于文革后的才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这些工作是中国冰川学的发展和寒区-旱区开拓性研究的一部分。
  1962年后,先生与华东师大地理系地貌研究室师生开展对于铁路工程地貌的研究。重点对宝成铁路沿线的十余个病害工点进行了勘查,查明它们的起因,提出了整治途径和措施,并对西坡大滑坡重点剖析,写成论文。经过这段研究,1962年先生于《科学通报》3月号发表题为《我国地貌学研究若干观点的讨论》一文,提出“地貌过去是从地质学的地理学中发展起来的,今后也绝不能减弱与这两门科学的联系,同时更要注意从其它学科部门充实其内容。”“注意吸收技术科学和经济科学的材料”,“进一步掌握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并且根据这个思想制定了《坡地发育与工程地貌研究计划》,计划从力学分析和物质分析入手,研究具有工程意义的坡面过程。这是一个庞大的计划,需要投入更多的力量。先生为地貌班学生专门开设了“坡地发育原理”课程,并编写了有关教材。然而1966年,无产阶级文革开始了,严钦尚先生被迫停止了科研活动。他提出的《坡地发育与工程地貌研究计划》被迫停止了。这个时期国际上地貌过程研究兴起坡地研究,走的正是吸收技术科学材料、应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方法的路。1971年英国利兹大学的MikeKirkby发表了Slopes:FormandProcess,建立了地貌学研究的一个里程碑。每想到这件事,我就会想到-总理问的:为什么新中国缺少大师?答:因为他们必须应付政治,如不应付政治的不然得不到社会力量的支持,大师只有由后人追认了。不过,这期间他所培养的一批大学生,毕业后分配到铁道、水利和科学院等有关部门工作,经过多年的锻炼,很多人现在已成为整治滑坡、泥石流的专家。新中国在培养工程技术人员方面,功不可没。
  严钦尚先生研究的第三阶段,从1970年起到1992年先生辞世时止。这一阶段中,先生摆脱了传统地貌学方法和观点的局限,汲取了沉积学的方法和新成就,开拓了海洋地质学研究,创造性地进行了比较沉积学研究,在科研、育人两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1970年,以严钦尚先生为核心,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海洋地质专业,1972年2月这个专业三十余名教师迁入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1972~1975年期间,在他领导下编译季刊《海洋地质译丛》,为我国海洋地质学的研究建立基础。1975年正式成立海洋地质系。1978年,国家拨乱反正,取消革命委员会,他出任海洋地质系第一任系主任,组织了海洋地质学的全面研究。这一期间,先生主编了中国第一部《海洋地质学》,该书将海洋地貌学与海洋地质学融为一体,重视沉积过程在海洋地质中的作用和现代沉积研究,介绍中国近海和世界大洋地质勘探成果。在1970-1975年间,中国知识分子曾经得到一个坐下来研究科学的机会。一些重要研究也在这个时候完成。
  从1974年起,先生在同济海洋地质系内,组成科研专题组,从事苏北油田沉积相的研究,课题组与地质部门密切配合,联合攻关,选定富含油气层段的第三系阜宁群二段为重点课题。研究过程中,他对全取芯的标本逐个反复观察、讨论、磨片鉴定,采样分析,最后得出结论,认定含有孔虫层段曾受海水浸淹,属海陆过渡相沉积。这一结论对我国东部几个新生代含油盆地相当层段的沉积环境有了进一步的发现,为以后大港和胜利油田、三水盆地的开发提供了理论基础。事实上,当先生等在苏北油田从事岩相研究时,我国油田地质方面对这方面研究还限于某些政治争论中。严钦尚先生对苏北下第三系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以及对岩石相研究,澄清了成油环境某些关键性科学问题。1979年他在《地质学报》一期上发表的论文《苏北金湖凹陷阜宁海侵的沉积环境》,是我国阐明我国东部地区成油环境的重要论文之一。
  在探讨古沉积的同时,先生又根据英国学者对北海油田特点与科研组选定浙江舟山普陀岛现代海岸沉积,研究海岸沉积物类型和海滩不同单元沉积相的标志。当1981年14号台风肆虐之际,他组织许世远等不失时机地现场观测了风暴潮冲淤作用过程,建立了风暴沉积层序,证实了在正常浪基基面以上滨岸带可以发育和保存风暴沉积的猜想,1981年发表了《舟山普陀岛现代海岸带沉积》。现代海岸带沉积特别是风暴潮的研究,解释了北海油田富含石油地层的成因,对于认识含油地层特性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普陀岛成为了海洋地质学、油田地质学的重要参考地区。
  1981年先生回到华东师范大学,筹建比较沉积研究所并任所长。1980年代的十年内,先生与所内外同仁和研究生们通力合作,前后发表具创造性的学术论文20余篇。
  严钦尚先生在这个时期成为了旗帜性人物,一个旗帜性人物往往只能组织创新了,他的成就取决于自己的团队。当然还有炒作,严钦尚先生对炒作深恶痛绝的。1988年有人约稿撰写他的学术成就。我根据他1954年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的文章论述了“就鄂尔多斯而言,沙是就地而起的”提出在中国他最早提出“就地起沙”学说。他看了后,大发雷霆,:“我只说了鄂尔多斯士就地起沙,没有断言全国,怎么这样拔高?”
  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地理学家、第四纪地质学家、沉积学家、地理教育家、华东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导师、比较沉积研究所名誉所长、地理学系教授严钦尚同志,因病于1992年8月22日在上海逝世,享年77岁。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芶清泉 (1917~2011) 四川省成都市邛崃市
刘金旭 (1917~1991) 动物营养学家 天津市
刘贻德 (1917~2010) 神经精神病专家 江苏省扬州
杨怀仁 (1917~2009) 安徽省宿州
李少清 (1917~2000) 开国大校 湖北省黄冈市红安县
+ 更多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92年)去世的名人:
孙君立 (1902~1992) 化学纤维专家 江苏省无锡
刘复光 (1922~1992) 油脂学科专家 江苏省南通
杨立炯 (1912~1992) 江苏省南京溧水县
李介鸣 (1916~1992) 湖南省
李士豪 (1914~1992) 水利工程专家 黑龙江哈尔滨
伦纳德·切希尔 (1917~1992) 欧洲英国
+ 更多公元1992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