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江西省> 吉安市> 吉安人物

杨志一

[公元1905年-1966年]

杨志一为[公元1905年-1966年]

  杨志一(1905~1966年),吉安县人,中共党员。192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业学校。1937年以前,在上海开设杨志一中医诊所,1937年回到吉安城开业。50年代初期,参加江西省中医实验院筹建工作。曾任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临床研究室主任。从事临床工作近40年,是吉安县一代名医,在江西省中医界也有较高的声望。
  杨志一幼年时,因家道中落,生活清苦,至13岁才启蒙读书。16岁时,得外祖母培养,就读于吉水李茂斋门下。翌年,至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由于他以“勤”为径,以“苦”作舟,努力向中医学高峰攀登,加上天资聪颖,虚心好学,成为当时经方大学曹颖甫老中医的得意门生之一。据他自己回忆:“问世以前,服膺师训,悉心体验,深知功效宏而应用广者,固舍经方莫属。”因而他在经方领域的造诣是较深的。
  对于发扬中医药学,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杨志一可谓积极有余。在上海开业行医时,西风盛行,中医备受排斥、打击,险遭国民党政府取缔。他有见及此,联合同演张赞臣、朱振声等,组织“医界春秋社”,自任该社部主任,出版《医界春秋》。除介绍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知识外,还大声疾呼:要发扬祖国医药,沟通中西医学,非大力宣传中医药的科学性和祖国医药学遗产的光华不可,并抨击了当时攻击歧视中医的论调,匡扶了中医药的社会地位。1930年他与朱振声等医界名流,创办《幸福报》,继而主编《大众医报》,竭力阐扬和普及中医药知识。时人称他为“医界曙光”。
  杨志一特别注重医德。他常以孙思邈的“行欲方而智欲园,心欲小而胆欲大”的学说教诲医药界后辈,并精确地阐明这一学说的含义。他提出:“检医典而精求,对疾病而悲悯,谓之行方;知常知变,能神能明,谓之智园;望、闻、问、切宜祥,补、泻、寒、温宜辩,谓之心小;析理详细,勿持两可,谓之胆大。四者似分而实合也。”他的医疗作风,朴实无华,严肃认真,不故弄玄虚,不吹牛许愿。他处方用药,力求简便廉验,不开怪药偏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不乱开贵药、补药以取宠于患者,力求用药价廉,疗效显著。当治疗某些疑难重症,效果不显时,总是归咎于自身学习不够,水平有限,坚信在中医学这个宝库中,迟早会发掘出治疗的好方法。在吉安开业期间,遇有危急病人,他总是在患者家中施治、守护,等病情好转,才返回家中。
  杨志一一生治学严谨。他认为“博而不精则杂、精而不博则陋”,并提出在博的基础上求精,在精的基础上求博。对前人的经验和成果极为重视,认为前人流传下来的常用方剂,都是经过千锤百炼,反复验证,行之有效的。
  他一生的医学经验可概括为四:
  一、广泛运用张仲景六经辩证施治法则,治疗血吸虫病及其他杂症,极力推崇柯韵伯“只在六经上求根本,不在诸病目上寻权叶”的见解。
  二、强调经方等传统方剂的临床运用,其临床医案往往现祖国医学的大方0,有一定特点。
  三、重视后天之本,强调对脾胃的调理,对黄芪建中汤等方剂的应用,颇有体会,疗效亦佳。
  四、善于守方,常以“坚持就是胜利”自勉。往往辩证一经确定,便不因某些微末细节而轻易改方,故他在临床上以一方到底而收到病愈症除效果的病案并不少见。他著述的《医论医案集》(1981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就是这方面的经验总结。
  他自1953年参加人民卫生工作以来,即献身于“血防”工作。十多年来,他上玉山,转丰城,赴波阳,下彭泽,踏湖口,深入疫区,为消灭血吸虫病,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做出了一定的成绩。1966年,在“血防”工作中,身染重病,医治无效,不幸逝世,终年61岁。
  (来源<<吉安县志>>)
  同名人物:

杨志一 湖南省怀化市芷江 [当代]

  同年(公元1905年)出生的名人:
李守真 (1905~1985)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张雨田 (1905~1939)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文学海 (1905~1949)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
李披芳 (1905~1964) 四川省遂宁市蓬溪县
朱湄筠 北洋名媛 贵州省贵阳开阳县
+ 更多公元1905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66年)去世的名人:
赵振干 (1914~1966)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
范洪兴 (1871~1966) 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
杨玉昆 (1892~1966) 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
乌·白辛 (1920~1966) 赫哲族 吉林省吉林市永吉县
聂洪钧 (1905~1966)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
赵伯诚 (1900~1966) 开国大校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
+ 更多公元1966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