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福建省> 福州人物

赵修复

[公元1917年-2001年]

赵修复为[公元1917年-2001年]

  赵修复同志生平(1917-200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福建省委员会原副主席,中国民主同盟福建省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赵修复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1年5月2日在福州逝世,享年85岁。
  赵修复同志1917年5月17日出生于福州市。1935年就读于燕京大学生物系,1939年8月大学毕业后任济南齐鲁大学生物系助教。1941年9月任福建省泉州培英女子中学教师。1942年2月任福州协和大学生物系助教、讲师。1948年8月赴美国马萨诸塞州立大学昆虫系攻读硕士、博士研究生。1951年8月在获博士学位后怀着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辗转回到祖国,在福州协和大学任昆虫学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福建农学院(今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昆虫教研组主任,1958年10月任福建农学院植保系主任、教授。1969年11月下放泰宁县上青公社。1972年9月回福建农学院任植保土化系教授、第一系主任等职。他是我国著名的昆虫学家,博士生导师。
  赵修复同志1952年11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8年后任民盟福建省委委员、常委,1980年任民盟福建省委副主任委员,1984年后任民盟福建省委第六、七、八届主任委员,1997年后任民盟福建省委名誉主任委员。1979年至1988年任民盟中央第四、五、六届委员。1992年任民盟中央第三届参议委员会委员。赵修复同志是政协第三、四届福建省委员会常务委员。1981年至1991年兼任省科协副主席。1983年至1998年历任政协第五、六、七届福建省委员会副主席。1998年12月退休。
  半个世纪以来,赵修复同志对科学技术执著追求,勤勤恳恳,实事求是,学风严谨,在农业及昆虫学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果,并培养了大批昆虫学和植保专业人才,成绩卓著,为我国农业科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在昆虫学分类和生物防治研究方面有很高造诣,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他先后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130多篇蜻蜓、寄生蜂及生物防治等昆虫学方面的专著和论文,在多种杂志、报刊上发表40多篇通俗科普文章,为普及科学知识,推广科学种田和防治病虫害,为国家级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作出了重大贡献。他还翻译了不少昆虫学方面的专业论文和专著,创办并主编学术刊物《武夷科学》。他发表的论文、专著和研究成果两次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成果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获中国农学会颁发的表彰奖。
  20世纪80年代以后,赵修复同志主持民盟福建省委工作和担任福建省政协领导工作期间,带领和团结全省民盟成员,紧紧围绕福建省的工作中心,充分发挥盟员的智力优势,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关于加强我省农业和农村工作及其他方面的许多意见和建议,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统一战线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赵修复同志长期以来同中国共产党合作共事,风雨同舟,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是中国共产党的挚友。他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科学,维护安定团结,关心群众生活,爱护干部,为人坦诚正直,作风民主,深受干部群众的敬重和爱戴。
  赵修复同志在退休和生病期间,仍然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继续从事科研和著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一生是追求科学真理的一生。

同年(公元1917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2001年)去世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