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韵琴
[公元1884年-1943年]
刘韵琴为[公元1884年-1943年]

清光绪九年十月三十日(1883年11月28日)出生于兴化城西城内城隍庙东巷祖宅内。幼年就读私塾,“聪明好学,九岁能诗”,仰慕古代女英雄花木兰,她在七律《木兰从军》诗中写道:“一朝战罢回东阁,千古风高花木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瓜分势力范围,强占租界地,满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1897年,15岁的刘韵琴为寻求救国之路,毅然前往南京女子学校读书。1900年,回到兴化的刘韵琴由母亲许氏作主,嫁给明“状元宰相”李春芳十一世孙李宜璋为妻,并随丈夫跟从“两署”湖南华容知县的公公李小香一同去湖南生活。其间,刘韵琴结识了与自己命运相似的浙江绍兴人秋瑾女士(秋瑾与丈夫王廷钧也因随任职湖南的王廷钧的父亲而赴湖南生活)。1903年,刘韵琴因不满封建家庭的束缚与寄生生活,冲出家门赴上海神州女校任教。1907年,鉴湖女侠秋瑾不幸遇害的消息深深触动了刘韵琴,她满腔愤怒地在报上发表悼亡友的七律诗:“剑芒三尺逼人寒,莫作寻常粉黛看。肝胆烛天尘世黯,头颅掷地梦魂安。女权未许庸奴占,种界空嗟异类团。恨煞东瀛初返棹,秋风秋雨送罗兰。”诗中,把秋瑾推崇为法国女政治家罗兰。
1908年,刘韵琴只身远去南洋马来西亚马六甲城,出任华侨女子学校校长。期间,她写了不少忧国忧民和怀念故乡的诗词。如在《夏日旅怀》中写道:“云水两茫茫,路远山长,何时归去慰高堂?安得肋生双羽翼,飞到昭阳。”1911年秋,身在海外的刘韵琴得知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后,立即返回祖国。翌年,刘韵琴步秋瑾后尘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中央大学。此次留学的目的,正如她在《涤秽》一文中所说:“吾尝至日本,观其政治风俗及五十年(指1818至1868年)维新史”,即研究“明治维新”对日本富国强兵的作用。在留日期间,刘韵琴与反帝反袁革命斗士黄兴、宋教仁、谭延闿、邵飘萍等人交往。1915年春,袁世凯勒令解散留日学生总会,刘韵琴等留日学生被迫中断学业回国。同年,她被上海《中国新报》馆聘用,成为我国最早的女新闻记者。不久,袁世凯正式承认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刘韵琴义愤填膺,在报刊上连续发表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贼袁世凯的诗文,对全国反帝反袁斗争浪潮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16年8月,刘韵琴接受曾在印度尼西亚槟榔屿华侨女子学校任教的同乡密友任瘦卿女士的建议,委托上海泰东图书局出版《韵琴杂著》,封面书名由曾被孙中山任命为湘军总司令的谭延闿题写。此外,通晓日文、英文的她还与著名小说家毕倚虹合译美国小说《纽约的夫人》,宣传“妇女解放”的先进思想。
刘韵琴不但能创作优美的古体诗词,而且坚持白话文进行小说、散文、新闻通讯写作以及外国文学翻译,因而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有较高地位。上世纪的30年代,著名《中国新报》记者陈荣广盛赞刘韵琴:“吾国女界能以文字托业于新闻,影响政局,启迪人群者,当推刘女士韵琴始矣。”著名女作家丁玲、诗人臧克家也曾给予刘韵琴很高评价,称赞其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两个方面均甚可取。在她所处的时代,能有如此表现,令人敬佩。”
1933年,年届半百的刘韵琴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兴化,居住在城内东大街元老府3号门内。她在家中创办私立女子学校,以实践自己“开启民智,救国救民”的宏愿。1945年8月13日,63岁的刘韵琴走完了她辉煌的奋斗人生。死后安葬于兴化城东北李府舍。
同年(公元1884年)出生的名人:
吴作棻 (1884~1924)
贵州省遵义播州区
周怀德 (1884~1927)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韦广宽 (1884~1936)
革命烈士
湖北省恩施州咸丰
樊尚·奥里奥尔 (1884~1966)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统
欧洲法国
披耶·玛奴巴功 (1884~1948)
首任泰国总理
亚洲泰国
+ 更多公元188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3年)去世的名人:
兰德施泰纳 (1868~1943)
美洲美国
同华章 (1907~1943)
革命烈士
河南省开封市尉氏
干云清 (1906~1943)
革命烈士
湖南省
魏明伦 (1917~1943)
抗日英烈
魏凤璋 (1918~1943)
抗日英烈
曾海庭 (1914~1943)
抗日英烈
江西省赣州市瑞金市
+ 更多公元1943年去世的名人》
同年(公元188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3年)去世的名人:
同年(公元1884年)出生的名人:
同年(公元1943年)去世的名人:
热门排序
- 1 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人物介绍
- 2 现代三圣人物介绍
- 3 历史事件《官渡之战 》相关人物介绍
- 4 饮中八仙人物介绍
- 5 汉园三诗人人物介绍
- 6 南宋四元帅人物介绍
- 7 中国古代十大太监人物介绍
- 8 汉朝皇帝人物介绍
- 9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人物介绍
- 10 建安七子人物介绍
- 11 历史事件《西安事变》人物介绍
- 12 中国历史上加九锡的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