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天津 河北 山西 内蒙古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上海 江苏 浙江 安徽 福建 江西 山东 河南 湖北 湖南 广东 广西 海南 重庆 四川 贵州 云南 西藏 陕西 甘肃 青海 宁夏 新疆 台湾 香港 澳门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山东省> 济宁市> 金乡人物

伊籍

[三国][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伊籍为[三国][三国时期蜀汉官员]

  伊籍,字机伯,生卒年不详,兖州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年少时依附于同乡刘表。刘备落难到荆州时,伊籍时常拜访,托请刘备照顾。建安十三年(208年),刘表病死,伊籍便转投刘备,一起渡江南下。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入蜀帮助刘璋,伊籍亦有跟随。随后刘备和刘璋双方决裂。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任命伊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其待遇次于简雍、孙乾等。后升任昭文将军,并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编制《蜀科》。
  人物生平
  追随刘备
  伊籍,字机伯,是兖州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伊籍与镇南将军、荆州牧刘表是同乡,从年轻时便依附于刘表。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因为遭到曹操的攻打,于是前往荆州(治襄阳,今湖北襄阳)投奔刘表。 刘备在荆州期间,伊籍经常拜访刘备,托请刘备照顾。
  建安十三年(208年)八月,刘表去世 ,伊籍于是转而投靠刘备,跟随刘备南渡长江,后来又跟随刘备进入益州(治成都,今四川成都)。
  创制蜀科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平定益州,进入成都(今四川成都),自己兼任益州牧,任命伊籍为左将军、从事中郎 ,伊籍所受到的待遇仅次于昭德将军简雍和秉忠将军孙乾等人。
  刘备称帝,建立蜀汉政权后,升任伊籍为昭文将军。伊籍与诸葛亮、法正、刘巴、李严共同制定《蜀科》,《蜀科》是治理蜀汉所用的法律,《蜀科》中的条列律令都出自这五人之手。
  趣闻轶事
  有一次,刘备派遣伊籍出使东吴,吴主孙权听说伊籍很有辩才,想用言辞挫败他。伊籍刚进殿入拜行礼,孙权对他说:“你侍奉无道之君很辛苦吧。”伊籍当即回答:“一拜一起,谈不上什么辛苦。”伊籍的随机应变之敏捷,大都与此类似,孙权对他的回答十分惊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