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征(1919——1999),广东大埔县人,生于马来亚马六甲。1936年参加马来亚共青团,1938年加入马来亚共产党。曾任马六甲学生抗敌后援会负责人,马六甲各民族各业工人联合总工会党团书记。1940年因参加抗日救亡运动,被马来亚英帝当局逮捕递解回国。 1941年春参加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任第...[详细]
李哲夫,1918年出生,山西省五台县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一) 1936年,李哲夫参加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抗日战争时期,李哲夫历任八路军排长、连指导员、团政治处组织股长、军分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科长、太岳军区政治部干部科科长、县委书记兼县大队政委。 ...[详细]
刘隽湘,(1916年—1999年)生物制品学家。40年代,首次在中国分离出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和发现伊凡氏锥虫,参加了科恩氏低温-血浆蛋白分离第10法的建立。1951年,协助汤飞凡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全国统一的生物制品规范(草案)。在研究严重烧伤败血症中提出“内毒素血症”的概念,并发现丙种球蛋白的治...[详细]
刘锦庆(1926—1999),梅江区三角地上坪村约亭顶人。香港工商界知名人士、社会活动家,香港义安公社、香港嘉应商会等社团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早年失怙,依靠母亲抚养成长,深受其勤劳简朴,善良德惠的熏陶,使他从小就有勤奋自爱、搏斗向上的精神。他先后就读于水白中学和东山中学。正读东中高二时,因家...[详细]
李时雨,1908年生于黑龙江巴彦。1931年在国立北京法政大学读书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打入东北军,后又潜入西安“剿总”第四处,任中尉办事员。1936年后潜入天津,在中共北方局社会部领导下,以天津高等法院检察官的身份从事地下工作。1939年又按照地下党组织的安排,冒充国民党北方代表去上海...[详细]
凌子风(1917-1999)电影艺术家。泸州合江县人。1937年毕业于南京国立戏剧学校,同年8月加入武汉中国电影制片厂从事电影美术工作。1938年参加抗日艺术队,任文学部长,同年11月赴延安。抗日战争期间,历任西北战地服务团编导委员长、晋察冀边区剧协常务理事、八路军冀中军区火线剧社副社长、延安鲁...[详细]
李贵真(1911—1999),国际知名的蚤类学家,曾任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教授。1937年毕业于齐鲁大学生物系,第二年与金大雄先生同赴贵州,在当时的国立贵阳医学院生物科任教。勤奋工作,严谨治学,培养了大批的医学昆虫工作者;毕生致力于蚤类分类学研究,硕果累累,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93篇...[详细]
李大林(1906—1999),原名李镜彩,曾用名曾宝,广东梅县丙村镇人。7岁在丙村私塾上学。1920年到教会办的梅县广益中学读书。1921年,和同班同学朱仰能等带头-,反对学校强迫学生信教、读圣经等,掀起有200多学生参加的-学潮。1924年到新办的梅县学艺中学读书。1928年到上海考入大...[详细]
顾建中,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教授,曾任民盟云南大学支部主委,民盟云南省委第五届候补委员,第六届委员,第七届常委,第八、九、十届顾问,省政协委员、常委,云南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校物理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等职,是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13年2月顾建中生于贵州省贵阳市,...[详细]
傅健吾,1917年1月出生,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郝家村人。原名傅景勋。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八路军。 (一) 1936年,傅健吾考入莱阳乡师。在北平“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队员张加洛(开国少将)指导下,与其他同学一起建立了莱阳乡师“民先”组织,领导了该校-,将学生分为四路在胶...[详细]
中日友好医院原院长、现世界针灸联合会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共党员陈绍武同志,因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于1999年4月20日17时2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陈绍武同志1938年2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车逻镇,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内科系,同年7月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详细]
陈乐彬(1975~1999),男,汉族,1975年12月出生。陕西省黄金总公司东桐峪金矿公安科经济民警。祖籍山东省桓台县。1993年12月参军,4次被评为优秀战士,获嘉奖3次、“十佳老兵”1次。199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10月退役。1998年分配到东桐峪金矿公安科。1999年2月20日,...[详细]
张贻祥(1908~1999),河南省商城县丁家埠区南溪乡(现属金寨县)人。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9年参加商城起义,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七十三师二一八团副连长,第二七一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处主任,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九...[详细]
项彩莲 (1923—1999) 女,演员、教师。祖籍浙江省龙游。1933年初夏进新登东安舞台,与徐玉兰、潘笑笑等同科习艺,初学青衣,后工老旦,流动演出于金华、宁波、上海等地。1944年搭班姚水娟领衔的越华剧团,演出于皇后大戏院。1945年8月参加雪声剧团为当家老旦,在1946年首演《祥林嫂》及1...[详细]
吴云溥(1926~1999)笔名楚云飞,歙县昌溪人。编审。曾任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上海滩》主编。长期从事新闻、理论工作。50 年代开始撰写杂文。80 年代初,以楚云飞笔名发表大量杂文。部分作品收入《上海杂文选》。出版有《近代中国经济史话》、《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生的路标》、《人生最重是...[详细]
王杏花(1917~1999),新昌县城西郊蟠龙村(今属七星街道)人,父母务农,早期越剧著名旦角演员,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与施银花、赵瑞花、姚水娟并称“三花一娟”。 1931年,14岁入刘香桂、刘香贤兄弟俩创办于黄泽(今属嵊州市)的越新舞台女子科班学艺,工青衣、闺门旦。进科...[详细]
王寒影(1927~1999) 1927年生于黑龙江省桦川县新城镇。1947年1月参加工作,任桦川县新城区0文书,民政助理、副区长。1949年2月参加南下工作干部大队,千里跋涉,到达江西。1949年7月~1952年4月,任修水县委组织部干事、修水县大桥区委-;1952年4月~1954年5月任九江...[详细]
宋和海(1925~1999),苗族,开阳县平寨村光中寨人。1950年参加工作,先后任开阳县文教科副科长、县人民委员会副县长、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主任、政协开阳县委员会副主席等职,全国二、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开阳县第二至六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宋和海自1956年12...[详细]
一代高僧——清定法师 清定法师(1903—1999),俗名郑全山,原名有藏,国民党少将,中年出家,四川成都昭觉寺方丈,三门高枧人。 郑全山1920年毕业于广州大学哲学系,后又就读于黄埔军校第五期炮科,北伐战争开始,提前毕业离校,后逐年从一个下级军官升至国民党少将处长。1941年,因不满国...[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