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瑞昌(1921—1985)沂水县东河北村人。194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秋奉命赴黑龙江做地方工作。新中国建立后任佳木斯市市长、七台河地委书记等职,为当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贡献。 ...[详细]
于庆玉 (1965—1985)济南平阴县孝直镇刘庄村人。1983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部队开进前沿阵地后,他积极要求加入收复“A” 高地的突击队, 被编入预备队。在激烈的战斗中,他曾连续4次往返于“A” 高地与救护所之间,在炮火中救下两名伤员...[详细]
于德礼(1903—1985)茌平县茌平镇西关小刘庄人。植棉能手。历任村柴粮委员、生产委员、技术股长。新中国成立后,他响应政府号召,带领群众扩大棉花种植面积, 摸索植棉经验,棉花产量逐年提高。1950年皮棉单产100多公斤。多次受到专区及县政府的表扬和奖励。1951年,被平原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详细]
于淳(1915—1985)文登县(今文登市)大水泊村人。1940年入党。历任文登县第三、四区区长,滨海区战时邮局、济南前线邮局、山东野战邮局、第三野战军军邮总局、豫皖苏交通总局局长,邮电部机要通讯局副局长,甘肃省邮电管理局局长等。 ...[详细]
英宜之 (1908—1985)沂水县下韩村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5月南下浙江,历任定海、鄞县等县县委书记。1957年后任台州专署专员、温州市市长、宁波地委顾问等职。 ...[详细]
1901年,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 1909年,进入嘉兴县内高小学学习。 1913年,进入嘉兴浙江省立第二中学学习。 1914年,进入杭州浙江省立工业专门学校学习。 1915年,进入杭州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学习。 1919年,任杭州浙江病院实习医生、内科医师。 1920年,...[详细]
亓延军(1965—1985)济南市人。1984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85年初,随部队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 同年5月,在一次对越作战中,他脸部被炸伤,双眼出血,但他仍坚守阵地,直到彻底打退敌人的反扑,才被送进医院。在医院治疗期间,他的伤势稍有好转,就积极为住院的战友们服务,并为急需输血的重伤员...[详细]
杨志云(1916—1985) 石岐南门人。中山县立师范学校毕业。少年时在父亲合股店里当“后生”(跟班伙计),青年时跟长兄伯云在石岐孙文西路经营天宝、利贞、金城等金铺及汇通银铺。后随父赴美国檀香山,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举家回国到广州湾(今湛江)避难。民国37年(1948)在香港大有金号工作,老板...[详细]
杨振铭,字守中(1910-1985),杨澄甫长子,八岁随父习拳,年十四解悟拳经,并通晓刀、剑、枪各法,为父助教,年十九赴安徽芜湖授拳,年余,转任教于南京交通部审计处。 此后随澄甫公仆仆于、浙、闵、粤间,一九三六年澄甫公北返逝世。守中师乃肩负重任,继承家业,辅育三弟,可惜时局急变,抗日战争全面...[详细]
杨安连(1902—1985)枣庄市山亭区店子镇蒋子崖村人。山东省劳动模范。出身贫苦农民家庭。1951年,积极响应党中央绿化祖国的号召,承担了莲青山的造林任务。 至1958年完成荒山造林600多亩,年收山草15万多公斤,初步改变了荒山面貌,保持了水土,促进了农业发展。1958年,光荣地出席了山东省...[详细]
阎超(1907—1985)原名阎习文,又名阎金铭。淄博市临淄区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苏鲁人民抗日义勇总队副总队长、苏鲁支队作战科长、教导二旅五团作战参谋、县游击大队长、一一五师运河支队参谋长、鲁南军区第三军分区参谋长职。解放战争时期,历任鲁南第一军分区参谋长、第二军分区副司令兼参谋长...[详细]
阎昌居 (1902—1985)全国先进生产者。 青岛市李沧区阎家山村人。1918—1947年在青岛自来水厂李村水源地、白沙河水源地当工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任青岛自来水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1954年,他创造出水泥石棉搅拌机,不仅解决了水泥石棉管道接口质量的关键问题,而且完全代...[详细]
许志行(1902—1983),原名潘祖生。出生于吴县,后举家迁至海宁袁花。11岁时,因母故家贫,入赘于袁花许家,改姓,更名志行。14岁时外出当学徒,却一心想读书,先后两次到嘉兴、上海闵行酱园,不久便逃回;后送至湖南长沙玻璃五金店,3天后又逃出店铺,流浪到汉口街头。当时,毛泽东正参加湖南驱逐军阀张...[详细]
许光明(1905—1985)原名许业正,曾用名韩其成。淄博市淄川区双沟乡藏梓窝村人。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淄川县委组织部长、山东省职工救国总会执委常委、淄博工委书记。1948年8月至1949年7月,历任中共淄博特委副书记、淄博总工会主任、淄博特委职工部部长、淄博总工会副主席...[详细]
徐德敏(1919—1985)郯城县南园村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新中国建立后任村长,带头组建互助组,使粮食亩产比单干时增长70多公斤。1952年被评为山东省农业劳动模范。1953年任农业社社长后带领群众兴办水利、整地改土,使小麦和玉米亩产分别达到250公斤和350公斤。1958年后任村党支...[详细]
辛光宇 (1913—1985)莱阳人。1938年入伍,同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后,历任指导员、政治部督导员,滨海区党委党校总支部副书记、中共藏马(现胶南市辖域)县委书记,山东分局组织干事、青岛市政府人事处副处长,四方机厂党委副书记、青岛市委政法部副部长,济南钢铁厂工会主席、代理党委书...[详细]
吴胜令(1904—1985)女。栖霞县(今栖霞市) 吴家泊村人。194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党的地下交通员。1942年,任三区妇救会主任,组织妇女支前,动员青年参军。新中国建立后,率先成立九区第一个合作社。 ...[详细]
吴奚如 (1906~1985) 原名吴席儒,笔名奚如。湖北京山人。中共党员。1926年毕业于黄埔军校。历任黄埔军校特科党分支书记,叶挺独立团连政治指导员,讨蒋委员会常委及《讨蒋月刊》主编,湖北省、河南省军委秘书长,左联大众化工作委员会负责人,张学良抗日同志会机关报《文化周刊》主编,八路军西北...[详细]
吴贻芳(1893—1985),号冬生 ,江苏泰兴人,生于湖北武昌,中国第一届女大学生,第二位大学女校长。 1928年受聘于母校金陵女子大学,先后主校23年。1945年,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1979年获美国密执安大学为世界杰出女性专设的“智慧女神”奖。19...[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