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才(1909~1982),原名蒲广言,又名广然,字鸿英,海南省儋县峨蔓镇下蒲村人。1926年峨江高等小学毕业后,旋即考入省立第六师范学校(今海南省琼台师范学校)就读。1929年师范学校毕业后,考入北京中国大学高中部读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投身到救亡图存的爱国浪潮中,参加-和--活动。...[详细]
彭止戈(1908~1982),又名致和,号九如、汀泉,平江县安定镇人。1926年入黄埔军校第六期,192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随叶剑英的教导团参加广州起义。调任中共湘鄂赣特委工作时被捕。出狱后由同乡介绍入武汉军校,与中共组织取得联系,任中共长江局军委委员,并以国民党教导三师参谋身份作掩护,从事革命...[详细]
庞桂芳男,汉族,1913年9月12日出生。祖籍广西博白县文地村人,迁徙到崇左县江州街定居,因家贫寒, 没有上学读过书。1954年任本街常年互助组长,同年3月23日转办全县第一个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名为“江州庞桂芳农业生产合作社”,任社长 (当年16户69人人社) 。 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详细]
莫峻峰又名民生,1891年12月出生,汉族,南宁市郊亭子人。16岁走向社会,当过学徒、炊事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大革命时期 (1925--1926年) ,参加广西省最早的农民讲习所学员,1926年在南宁市郊吴圩、苏圩等地组建农民协会,任农协会执委,开展反对封建统治,进行“二五” 减租,废除苛捐杂税...[详细]
蒙桂香(1904-1982) ,女,横县校椅六味村人。在家务农。1947年8月加参中共横县游击战争活动, 任通信员和后援会会员。1949年5月在六味村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后,带领群众参加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历任党小组长,生产队政治指导员、妇女代表,组织群众开荒造田,扩大耕种面积,...[详细]
孟遏云(1923~1982),女,农工民主党党员,陕西长安人。9岁随父(孟光华,易俗社名须生)学戏,工旦角。12岁出名,是秦腔舞台最早的坤伶和秦腔男旦向女旦过渡的典型代表。其唱腔既蕴男性的刚,又寓女性的柔,洪亮浑厚,高昂圆润,清脆委婉,抑扬自如。戏曲艺术家封至模取响遏行云之意,赐名“遏云”。妙龄...[详细]
马兆麟(1901~1982),乳名根子,艺名“根根红”。原籍山西文水人,后因娶盂县女子为妻,定居盂县清城多年。马兆麟幼年家贫,曾流落街头以卖唱为生。后被同盛戏班“-黑”收留开始学戏,又经太谷二锦梨园一位马姓老艺人-,演技大增。解放后,他长期与晋剧名流丁果仙、梁小云、郭风英、牛桂英等同台演戏,汲取...[详细]
罗祥忠(1914—1982),化名杨凡。葡萄乡罗明村人,1947年11月入伍,1948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桂北游击纵队队员、-员、军需员、第七大队大队长,率部在葡萄、杨堤等地开展武装斗争。 建国后,历任阳朔县人民政府财粮科科员,区长,粮食支库主任,财政科长,农产品采购局、财政局副局长...[详细]
罗赋山(1906~1982),壮族。出生于石山地区的作登乡登高村高寨屯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幼时父母双亡,过着流浪的生活,从15岁那年起,就给地主看牛、打长工,尝尽了人间的辛酸。到32岁才成家,住的是一间破茅棚,夫妻俩每年辛苦地耕耘,果实大部分被地主、恶霸拿走,所剩下的还不够填饱肚子,唯一的一...[详细]
龙纯如(1895—1982),城厢人。1920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旋赴美国康奈尔大学攻读电机工程,获工学博士学位归国,后在香港九龙中华电力公司及广东、广西省电力厂任总办、工程师等职,1935年桂平创建火力发电厂,从筹建、购办机器到设备安装, 龙纯如花了很大心力。1949年,他应澳门电灯公司的聘...[详细]
刘毓中(1896~1982),陕西临潼人。出身梨园世家,自幼热爱秦腔艺术,但其父饱尝旧社会“戏子”之苦,不愿孩子再入伶门,送他去杂货铺当学徒。民国元年(1912年),年已16岁才入陕西易俗社学艺。初始,教练们认为年龄大了,不易成才,不予重视。他以勤补拙,拼搏前进。老师给别人排戏,他守在现场倾耳静...[详细]
刘润华(1930—1982)天津市人,贫农家庭出身。1945年参加革命工作,在冀北丰宁县-任通讯员、 干事、文书、科员等职,在此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3月至12月,在解放军十三兵团教导团为学员。自1950年1月起至1953年3月先后到广西邕宁县-、邕宁专区公安处任股长、 科员。1953...[详细]
刘鹏志(1906~1982),乳名引生。中渡镇人。贫苦家庭出身。 刘鹏志幼年丧父,但极聪慧。民国7年(1918年) 12岁起先后从白少廷,王最利学桂剧,生、丑、净、旦无一不通,戏路宽广,对桂剧《三气周瑜》、《萱洪铁牢》、《杨滚教 》等折子戏表演可称炉火纯青;司鼓操琴,亦能得心应手。 刘鹏...[详细]
李超英(1897—1982),又名德吉,曾用名李俊,永嘉港头(今属岩头镇)人。初就读浙江省立十中,1920年秋考入北京大学,毕业于经济系。在北大期间,参加五四运动,曾被派到武汉皮毛厂宣传马列主义和组织工人运动;1923年,与吴铸人、叶溯中、张淼等组织中山主义实践社,次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7—...[详细]
李北辰(1904~1982),平定娘子关人。自幼酷爱晋剧艺术,在太原就读省法政学院时即广交晋剧名流,组织票友社,探索晋剧音乐及唱腔的改革,尝试剧本的改编与创作。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北京,在中国人民银行供职。1952年退职后,专司晋剧创作与革新,由其改编的晋剧《打金枝》经晋剧名流丁果仙、牛桂英演出并...[详细]
廖莘耕(1886~1982),名镛,岳阳县新开镇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从巴陵中学堂毕业后,受聘入新墙进修高等小学、岳阳县立高等小学任教,民国1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0年,从武昌高等师范毕业后被挑选去日本考察中、小学教育,回国后历任岳阳县中校长、安徽省立第二师范教员、湖南省立第一师范训育主任...[详细]
粱凤 (1892~1982) 粱风,号自强,晚号长眉老人,宁乡县南田坪人,清光绪十八年(1892)生。1916年肄业于湖南群治法政学校,旋投身军政界。从1938年起,他在陈明仁部任事,1949年参加湖南和平起义,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兵团司令部军法处长。新中国成立后,他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详细]
金石声(1910~1982),塘岸金城村人。1932年在广州国民大学读书时,便参加中共地下组织领导的“广州新诗歌学会”、“广州左翼文化总同盟”。1933年参加中国共产党。次年11月到上海参加鲁迅领导的“左翼作家联盟” (左联) ,以及“社会科学工作者联盟”,任“社联”法南区区委宣传部长,因参加上...[详细]
贾自兴(1908~1982),山西平定人。民国29年(1940)毕业于武汉大学机械系。民国34年赴美国实习,两年后回国。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东北机械工业管理局技术处副处长,北京第一机床厂、沈阳第二机床厂副厂长,北京机床厂副总工程师,广州机床研究所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等职。为中国机械产品质量的提高和...[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