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锜(1913~1981年) 尤德锜,民国2年(1913年)生于福州兰荷里的商人家庭。曾祖尤孟彪于清嘉庆年间,在福州南街安民巷口开设“尤恒盛”丝线店。后经祖辈努力经营,增设钱庄、百货、棉布、颜料、药材、南北货、土特产、进出口等10余家商业企业,到清末民国初,尤家资产达200余万元成为福州巨商...[详细]
崔山(1910.10-1981.3) 崔山,孟家乡金家屯人。自幼务农,12岁进呼兰城王家炉学铁匠。1956年加入铁业生产合作社,后在机械厂、电机厂等任锻工组组长。崔工作认真负责,善于动脑筋,对技术精益求精。无论是烧火、轮锤、还是掌钳,以至使用电锤,从来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尤其是电锤,最不好...[详细]
陈珠梯(1949~1981),生于福建省平潭县中楼乡。1968年,应征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1年复员后被安排到邵武铜冶炼厂当炉前工,并担任武装基干民兵排长。1978年入党。 陈珠梯在部队时曾被评为五好战士。到铜冶炼厂后,在艰苦的炉前岗位上,吃大苦、流大汗,把工作当成战斗。有一次出炉时,一...[详细]
陈兆龙(1903 — 1981),又名陈作人,诸暨陈蔡上培人。1920年,进入杭州兴业印刷厂做排字工。192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2月,受中共杭州地委指派,以国民党浙江省党部农-动专员的身份到诸暨,协助在诸暨的中共党员,发展党的组织,先后帮助建立中共枫桥、詹家¥、西斗门、尚山头等...[详细]
陈掌锷(1897~1981年),厦门人。早年就读于厦门同文书院。民国8年(1919年)入选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菲律宾马尼拉举办的第四届远东运动会,后赴美国春田体育大学深造,毕业后到上海暨南大学任体育教师。30年代初任厦门大学体育部主任。民国23年,组织厦门竞强体育总会,任该会总干事,为发展厦门...[详细]
陈允洛(1890~1981年) 陈允洛,世居泉州城内,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闰二月初九日生。6岁入私塾,16岁赴童子试,县、府考俱获选,未及院试科举废。嗣就读清源书院,公立泉州中学。宣统元年(1909年)往仰光任益商学校教员,参加中国同盟会,从事革命活动。翌年,参加仰光同盟会所办《进化报...[详细]
陈连伙(1942~1981),惠安县松溪村人,出生于贫农家庭。1964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8年退伍,1971年到邵武铜冶炼厂当炉前工。 陈连伙在部队时,两次被评为五好战士,3次受营、连级嘉奖。到铜冶炼厂后曾5次被评为先进生产者。铜冶炼厂在他的事迹介绍上写着“不怕累,经常加班加点,...[详细]
陈达元(1905~1981年),漳浦县赤湖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年轻时,就读于泉州培元中学。民国15年(1926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6年,奉派为漳浦县党部筹备委员。民国17年,调任龙溪县党部指导委员。翌年,龙溪县党部成立,当选为执行委员。民国19年,奉命回浦,任北区区长。...[详细]
陈宝英(1900~1981年) 陈宝英,女,漳平县永福镇福里人。1900年出生,家庭贫苦,后嫁给后盂村宝山贫苦农民黄国堆为妻。 1934~1937年闽西南三年游击战争时期,宝山村为中共岩南漳县委和县军政委员会的后方秘密基地。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中共岩南漳县委书记兼县军政委员会主...[详细]
察定祖(1962~1981年),青水乡龙吴村人。1962年出生于劳动农民家庭。 1979年6月,蔡定祖在中学读书时即乐于助人,有一次放学回家见罗秀女大娘挑不动分到的口粮,即主动帮她挑回家。初中毕业后,回村参加农业劳动,先后担任过生产队的保管员,记工员、农技员。他热爱集体,处处关心别人。 ...[详细]
曹菊如,原名淡初,红坊镇南阳村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四月生。父早逝,8岁入学,15岁到河南睢县烟店当学徒,后又到江西赣州附近的塘江烟店当店员。在江西与邓子恢结交,读了《新青年》、《新潮》等进步书刊,萌发革命思想。民国11年(1922)春回岩,参加邓子恢等组织的“奇山书社”。积极为书社出版...[详细]
包树棠,字伯芾,号笠山,清光绪二十六年十月二十六日(1900年11月25日)生于上杭庐丰畲族乡丰济村。 幼年在村私塾启蒙,民国6年(1917年)8月考进县旧制中学,10年7月毕业,因家贫无力升学,曾执教于丘辉养正小学、庐丰联珠高等小学,15年2月考进广东省梅县嘉应大学就读半年,8月转入厦门大...[详细]
鲍勃·玛利(Bob Marley,1945年2月6日-1981年5月11日),是一位牙买加的歌手、吉他手、作曲家和社会运动者。他是最为人知的雷鬼乐手,多数的作品都是处理贫困或无权的挣扎。鲍勃·玛利也以他透过音乐传播信仰的方式而闻名。...[详细]
白文彩(1915~1981) 甘泉县石门乡王坪村人。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乡文书、区宣传委员和组织委员、区委书记、县委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地区贫协副主席等职。 白文彩在革命战争年代一直在乡、区、县搞宣传、组织和青年工作,领导群众开展大生产运动,宣传抗日,支援前线,做了大量有益的...[详细]
周予同(1898—1981),原名毓懋,学名蘧,字予同、豫桐,笔名天行,瑞安人。瑞安中学毕业后,1916年以第一名考取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师大前身)。五四运动前夕,和同学组织励学会、工学会、平民教育社,进行“工读主义”实验。五四运动起,以高师学生代表身份,参加火烧赵家楼的斗争;次年与在京温籍学生...[详细]
周树权(1929~1981年) 周树权,泰日镇人。先后任泰日粮管所收购站负责人、保管组长、副主任等职。1959年至逝世,20余年如一日,献身于保粮工作。每年夏秋新粮入库前,带领保管组对全库进行粉刷消毒。1961年起,他领导保管的粮仓连续21年达到无虫害、无鼠雀、无霉变、无事故的“...[详细]
周彪(1910~1981),原名周生珍,桐坪镇上浮源村人,家庭出身农民。父亲在他未出世时就去世。1912年,病弱的母亲被迫改嫁,不满2周岁的周彪随奶奶逐村乞讨。1918年1月,不足8周岁的周彪由姑姑介绍到上谢背头村学裁缝。后读了半年私塾。1920年2月,周彪转到安福县城当缝衣童工,受尽了奴役。1...[详细]
赵清波,1904年6月生,开封县袁坊村人。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 赵清波出身贫苦,解放后,他积极参加剿匪反霸斗争,动员全家人入农会,动员儿女参加革命工作。1950年2月他被选为袁坊乡农协副主席,积极响应党“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动员7户农民组成了原开封县第一个生产互助组,有耕地130亩...[详细]
赵明忠(1916.9~1981.8),开封市人。豫菜名师。生于名厨世家,12岁即随父赵廷良学艺。早年在开封又一邨饭庄当工人。1945~1955年,先后在又一新饭店当工人,任厨师。1956年调开封宾馆任厨师至去世。从厨40余年,切、熏、烤、扒、溜、腌、煎、酱等烹调技艺样样俱精,他善于博采各菜系之长...[详细]